近期由权威机构埃森哲安永集团(Ernst & Young)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美国政府施行对进口药品征收25%的关税,预计每年将使美国的药品成本增加近510亿美元,药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可达12.9%。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在业内引发热烈讨论,涉及制药企业、医疗服务供应链、政府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当前美国进口药品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进口药品总额达到了2030亿美元,其中约73%来自欧洲国家,尤其是爱尔兰、德国和瑞士等研发和制造实力强劲的地区。与此同时,美国整体完成制药销售额高达3930亿美元,说明制药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进口药品在满足美国市场需求中的关键作用。此次报告是由美国主要的制药行业游说组织——美国制药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委托进行的。PhRMA旗下汇聚了众多全球知名的制药巨头如安进(Amgen)、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礼来(Eli Lilly)和辉瑞(Pfizer)等企业。
业内普遍担忧,征收如此高额的关税将破坏整个制药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而抬高药品终端售价,最终让消费者深受其害。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长期以来对进口药品采取相对宽松的关税政策。近年来,部分政治势力出于推动国内产业链本土化和所谓的“国家安全”考虑,屡次提出提升进口药品关税的可能性。前总统特朗普政府时期便曾多次威胁将实行高达25%的药品关税,而近日商务部宣布正式启动调查程序,对进口药品的国家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暗示这一关税政策可能临近实施。此次调查设置了21天的公众意见征询期,行业内积极参与讨论,希望通过专业意见和数据佐证向政府展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潜在负面影响。医药企业特别强调,高关税将阻碍其加速提升美国本土生产能力的努力,反而使供应链更加脆弱。
业内律师及咨询专家普遍认为,企业希望寻求分阶段实施关税的方案,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和成本的急剧攀升。同时,部分跨国医药公司如瑞士罗氏(Roche)已针对关税政策积极与美国政府开展直接对话,争取获得关税豁免权,强调其进口药品同样对应有大量的美国出口药品和诊断产品,整体上实现了贸易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药品价格不仅仅取决于制造成本,市场定价机制及医保报销体系的复杂影响同样关键。此次关税若针对进口成品药直接加征,分销商和零售商有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导致药价上涨,而如果关税仅针对进口中间体,则是否完全转嫁还存在不确定性。多方分析普遍关切无论如何,关税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很难避免地会体现在患者和医疗保险体系的负担加重上。此次报告警示政策制定者,过于激进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可能适得其反,损害美国公众健康利益和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全球药品研发投入形成压力。
未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公众讨论的展开,医药产业将继续推动与政府进行积极协作,探索保障供应安全、降低依赖风险同时又不提升药品成本的可行策略。这包括加强国内产能建设、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优化供应链多元化与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此外,消费者关注度持续走高,公众和媒体对药品价格上涨敏感度增强,有助于推动更加透明和可持续的药品定价机制形成。综合来看,美国对进口药品征税的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贸易,更是医疗保障与健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业和社会各方都需要权衡利弊,寻找兼顾发展与民生的平衡点。未来相关政策走向及其影响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