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国对伊朗的核设施展开大规模空袭,目标覆盖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大核基地,采用了高威力的“掩护炸弹”以期摧毁伊朗地下最重要的铀浓缩设施。然而,根据五角大楼和多个情报来源的最新评估,尽管轰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伊朗的核计划并未遭到根本性的摧毁,其核心设施依旧保存较好,核项目的推进只被暂时延缓了几个月。这一评估立即引发了国际间的激烈讨论和多方反应。美国政府最初对外宣称轰炸行动“完全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特朗普总统更言称此次行动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打击之一”,并指责媒体对评价的质疑是有意贬低美国军力。然而,来自五角大楼的匿名内部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实际情况远比官方声明复杂。伊朗地下设施结构坚固,且铀浓缩离心机设备大多未受到实质性破坏,地下深达60米的设施避免了炸弹的直接命中。
部分关键进口物资由于伊朗有预先转移的措施,未遭损失。智能评估指出,整个核项目的进展仅被推迟“几个月最多”,修复和恢复工作具体时间则取决于伊朗挖掘和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的速度。卫星影像显示,三处核设施地面多处形成大型陨石坑,尘埃飞扬,但地下深层的设施状态仍未清晰。伊朗新闻网及国家电视台发布消息称,目标设施及内部人员早已撤离,避免了重大损失。伊朗方面重申其核计划属于和平用途的声明,并否认其核项目涉足军事化。美国情报社区则内部存在分歧,不同机构依据其职责和领域对评估结果持不同看法。
与COVID-19起源问题类似,美国18个情报机构之间尚未达成完全共识,因此未来对伊朗核设施的损伤评估可能会持续更新。部分政界人士对政府的官方表态提出质疑。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布拉德·谢尔曼表示,政府用含糊的语言掩盖轰炸实际效果,尚未明确是否摧毁了铀浓缩离心机或减少了足以制造核武的高浓缩铀库存。此外,谢尔曼指出,多份卫星图像在轰炸前几天显示,有大量卡车在核设施进出,表明部分核材料可能提前转移至安全区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强调,自6月中旬冲突以来,以色列在阻止伊朗核野心和摧毁导弹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认为威胁已被抑制到一定程度。沙特阿拉伯媒体引述以色列未具名消息人士表示,伊朗大部分的浓缩铀藏匿于轰炸遗址废墟之下,意味着短期内并不会大幅消减核能力。
核防扩散专家戴维·奥尔布赖特分析称,虽然此次空袭对伊朗核计划形成了阻碍,但伊朗仍具备重建能力,需要大量时间与资源。与此同时,伊朗承受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密切监控,任何重启核活动均面临极高风险,可能引发更严厉的回应。伊朗方面对美国空袭以导弹袭击驻卡塔尔美军基地作出报复,但未造成人员伤亡,体现双方的谨慎态势。随即,美国、伊朗与以色列在卡塔尔斡旋促成短暂停火,避免进一步升级冲突。此次军事行动及其后续评估反映出现代战场上的复杂性。军事力量虽强大,但准确摧毁隐蔽深藏的核设施难度极高,且政治、外交影响不可忽视。
长期来看,伊朗核问题依然是中东地区安全的一个核心挑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如何平衡军事压力与外交谈判,将直接影响区域稳定和国际核不扩散努力。公众和媒体对信息的解读也愈发多元,官方声明与独立情报评估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国际安全议题讨论的复杂面貌。随着未来情报收集及卫星技术的进步,伊朗核设施的实际情况将愈加透明,而各方态度和策略也将随之调整。综合来看,美国此次空袭虽然在战术层面给予伊朗核设施一定打击,但距根除对方核能力尚有距离。如何在确保区域安全的同时,避免新一轮更大规模冲突的爆发,是各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未来地缘政治走向、各方军事部署及外交努力,将深刻影响伊朗核问题的走向及全球核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