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编队不断突破传统训练范围,频繁在西太平洋及更远海域展开大规模战术演练,以实际行动向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传递其海军力量的强大信号。自2025年5月起,随着已服役航母山东号率领的编队在菲律宾北部海域展开训练,而最新航母福建号则在朝鲜半岛西部争议水域完成海试,最老牌的辽宁号则活跃于日本专属经济区的太平洋海域,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中国近年来在航母战力建设上的显著进步和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 福建号航母此次试航中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成功完成搭载电磁弹射系统(EMALS)的海上舰载机起降行动。电磁弹射技术堪称当前全球最先进的航母舰载机起飞助力系统,仅美国海军最新航母“福特”号具备同样技术,该系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舰载机的载荷和航程,使中国航母舰载机具备了更远距离打击能力,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航母迈入了世界先进海军装备的行列。 与此同时,日本防卫省对中国航母战斗群在冲绳以南宫古岛海域的联合演练作出警觉,指出这是中国航母力量首次真正进入太平洋公海展开联合训练,释放出中国已具备多航母战斗群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讯号。此演练区域正好笼罩了台湾岛,台湾作为中国大陆坚决主张“统一”的核心目标,在地区战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愿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的绝对决心,而此次航母远海训练被外界解读为对台湾及其背后支持力量的强硬表态。 不仅如此,中国海军还展示了贯穿“第一岛链”的大规模海军力量投射能力。据台湾安全官员透露,2025年5月期间,中国海军及海警舰艇约七十余艘,在包括渤海、黄海、台湾海峡以及南中国海等重要海域持续活动。这些活动远非单纯的海防需要,更类似于实质上的海上主权宣示,彰显中国欲将包括第一岛链航道纳入其内海范围的战略意图。 第一岛链是从日本列岛,经菲律宾,贯穿至印度尼西亚的重要战略线路,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均具关键战略价值。中国沿线诸如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岛屿,无论是历史争议还是现实控制,均是双方重大战略关注点,亦屡次出现军事和外交摩擦。
中国海警及军舰在此区域的频繁出现,上海国防部公布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内,超过百艘中国舰船在尖阁诸岛相邻海域活动,达到月均数十次以上。南中国海争议海域的摩擦尤为激烈,中国与菲律宾等国家在岛礁控制及海上执法范围内多次发生紧张对峙。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近日在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国际防务论坛上公开批评中国的单方面改变地区现状企图,强调中国以胁迫和武力更改现状的行动不可接受,并警告北京正认真准备通过军事手段改写印太地区力量平衡。这些警告不仅揭示区域安全局势升温,更凸显中国海军在第一岛链错综复杂的地理和政治舞台上不断施展其军事实力的现实。 然而,中国海军的活动并未止步于第一岛链。据日本高官上周报告称,已有两支中国航母编队深入第二岛链核心甚至更远的公海水域。
这一地理范围涵盖了日本本岛东部起至美国位于太平洋的萨班岛、关岛,再往西南至帕劳群岛和新几内亚等重要战略节点。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称,中国明显在提高航母远洋作战能力,首次在硫磺岛以东以及日本最东端的南鸟岛附近海域成功展开作战训练,是中国海军具备持续远海作战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美国斯坦福大学戈迪恩结国家安全创新中心海上透明度项目负责人雷·鲍威尔点评道,中国海军不只是扩张舰队规模更在于展示其在远洋维持作战能力的决心和资源配备,这表明北京在通过实力投射塑造其作为海上强权的新形象。尤其是一些军事分析人士认为,这体现了从区域防御向远洋攻击的战略转变。 中国官方对此表示,航母编队执勤远洋训练是例行作战演练,旨在验证远海防御和联合作战能力,并非针对某一国家。这种官方表述虽试图淡化外界解读,但区域各方却明显感知到背后潜藏的战略信号:中国正稳步成长为海军强国,并准备在重要战略海域施加更大影响力。
在舰艇装备方面,中国航母编队的主力护航舰只包括最新型的055型导弹驱逐舰以及052DM型驱逐舰。055型驱逐舰排水量约1.2万吨,被许多海军专家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水面战斗舰艇之一,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导弹武器,是中国航母战斗群的中流砥柱。中国已于2020年前后实现舰艇总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海军舰队的事实,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海军在规模和技术层面持续赶超的趋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已交付服役的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外,福建号作为中国第三艘航母,无疑将成为推动远洋作战的核心。福建号的预计排水量达8万吨,超越现有航母,被视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大且最先进的军舰,舰载机数量约50架,较辽宁号和山东号的约40架有所增加。该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大幅提升舰载机的机动性和作战半径,预计未来将搭载专属的J-35舰载隐身战斗机,部分机型在老旧航母上无法起降。
福建号近期在黄海完成的海试期间,首度在中韩临时渔业管理区内实施舰载机起降演练,彰显其对区域海域的实际行动控制能力。临渔区由中韩双方共同管理,这一区域的活动提示了中国在特定敏感水域持续推进实力存在的策略。 更超前的发展是,中国已经开始建造第四代航母,即“004型航母”,预计将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并首次实现核动力推进。这将极大延长航母的续航时间和远洋作战半径,使其无需频繁依赖岸基补给和燃料补给舰,具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和战略机动性。这一核心技术的引入,将使中国航母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程部署和攻击成为可能。 多位中国军事战略专家认为,随着国家海外经济文化利益的扩展,海军的战略纵深和远洋能力的建设必须跟上,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海外利益和实现战略目标。
从印度洋一直到大西洋,中国海军航母的出现和训练可能不断延伸,带来对传统美国海上优势的挑战。 尽管中国航母力量不断发展,仍有国际专家提醒,不应高估其短期内赶超美国海军的能力。美国拥有数十年远洋航母编队作战的丰富经验及完善的指挥体系,而中国航母仍处于快速成长和完善阶段。不过,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国海军远洋作战的能力已具备一定深度,持续的训练与实战检验将提升其综合战力。 中国航母远洋训练和先进装备的部署不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承载着强烈的战略讯息。通过展示现代化航母编队的多航母协同、海上补给、舰载机综合运用等能力,中国正稳步迈向建设具有大国海军特征的目标。
这不仅对亚太地区军事平衡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影响未来国际海洋秩序和大国角力的局面。 综合来看,中国航母在太平洋乃至更广阔海域的出现,既是海军现代化过程中的自然发展,更是中国国家战略意图的外在体现。随着福建号等先进航母的服役及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未来中国海军展现出来的远洋存在感和战略投送能力必将更为显著。对区域国家及国际社会而言,理解并适应这一变化,是面对21世纪海上安全挑战的重要课题。中国迈向全球海军强国的道路正稳健而迅速,未来海洋格局的竞争和合作态势也势必更加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