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作为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以双原子分子N2的形式自然存在,其惰性和环境友好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载体气体。然而,涉及纯氮分子的高能材料研究长期被中性多氮分子极不稳定的性质所制约。近年来,科研人员对氮同素异形体的合成及其稳定性展开了深入探索,尤其是关于比N2更高聚合态的中性氮分子。最新的突破来自于德国吉森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团队成功制备了中性六氮分子异形体C2h-N6,这一成果不仅扩展了对多氮体系的认识,也为高能密度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多氮分子的研究挑战始于其极高的反应性和迅速分解为稳定N2分子的倾向,导致先前中性分子N4、N6等的实验分离和表征难以实现。传统理论和计算预测大多数中性多氮分子寿命极短,甚至在微秒级别内分解,且通常倾向于形成自由基或带电离子形态。
此前报道的极少数中性多氮分子,如气相中检测到的氮叠氮自由基(•N3)及通过中性化-再电离质谱推断的N4,均未能实现稳固分离和结构确定。尤其是N6分子,其复杂结构和多种异构体使得实验制备难度陡增。此次研究的重要突破在于通过氯气或溴气与固态银叠氮化物(AgN3)在室温下的气相反应,成功生成并捕获中性N6分子。这种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并且结合低温惰性气体(氩气)矩阵隔离技术,于10K的低温环境中有效稳定并光谱鉴定了N6。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15N同位素标记实验相结合,精细解析了N6分子的振动模式及电子跃迁。另外,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高层次的量子化学计算(如CCSD(T)/cc-pVTZ)全面验证了实验发现,揭示了该分子的几何结构、电荷分布及键能特征。
具体来看,C2h对称的N6分子呈现为两个N3亚基通过单键连接的非环状链式结构,关键的中心N–N键虽为弱键,但其解离为两个•N3自由基的反应为内禀吸热过程且存在较高的能垒,这为分子的稳定性提供了可能。计算结果显示其分解为三个N2分子的自由能能垒约为14.8千卡/摩尔,足以使N6在室温下具备有限的寿命,从而可被有效捕获和研究。同时,量子隧穿效应的模拟表明该分子不像理论上预测的某些六氮环状异构体那样迅速通过隧穿通道解体,进一步支撑了其实验中观察到的稳定性。光谱分析确认了多个振动吸收峰的位置及其15N替代时产生的峰位移动,说明N6分子中两组三原子叠氮亚基的存在及其对光谱特性的贡献。此外,紫外-可见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带与计算所得电子跃迁高度吻合,揭示了该分子存在弱的π→π*跃迁,与其光稳定性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纯净的N6薄膜,并在液氮温度下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确认该分子在77K仍具备足够的热稳定性,为未来应用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该研究不仅提升了对多氮化合物合成策略的理解,还突显了银叠氮化物在多氮分子制备中的关键角色。AgN3本身因富含叠氮基而广泛用于制备多种亚氮和氮富集化合物,其与卤素反应生成的中间体为N6的合理前驱物。实验条件控制和安全措施尤为重要,因涉及危险性极高的银叠氮化物及卤素叠氮化合物,研究团队采用低用量、减小摩擦及避免光照的严格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安全。除了实验进展,计算分析提供了对N6电子结构、键序及分子轨道的量化理解。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端部氮原子电中性,内部氮原子电荷表现为微弱正负分布,反映分子内部的共价和极化特征。键序偏高的末端N–N键和较弱的中心键共同构成不对称的分子骨架,其解离动力学及电子密度拓扑结构(包括电子定位函数和Laplacian等)帮助解释了N6在分解路径上的潜能障碍。
热力学评估表明,N6分解为N2可释放出高达185.2千卡/摩尔的焓变,远高于常见爆炸物如TNT和HMX的单位质量能量释放,显示其极佳的高能密度材料潜力。基于该能量释放和预测密度,N6的理论炸速和爆压性能在常用炸药中表现优异,具备显著的应用前景。该发现为多氮能源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全新方向,未来通过材料工程和稳定性提升,N6或其衍生物有望用于绿色环保炸药、能量存储器件或火箭推进剂等领域。综上所述,C2h-N6的制备标志着氮同素异形体研究的新里程碑,表明尽管多氮中性分子的能量极高且不稳定,合理设计和选择合成路径结合先进的低温隔离技术,仍可实现复杂同素异形体的实验制备和表征。该研究以实验和计算相辅相成的方式全面呈现了N6的结构、稳定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挑战了长期以来中性多氮分子难以制备的传统认知。未来,随着合成方法的成熟和性能优化,氮同素异形体所蕴含的清洁高效能量释放特性,将有可能引领新一代高能材料的革命,推动能源与材料科学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