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增多,加密资产市场也暴露出诸多监管漏洞和风险隐患。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作为全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领域的权威机构,正逐步将目光聚焦于加密货币领域,尤其是稳定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潜在风险。2025年6月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正在快速融合,涉币国家推动执行FATF旅行规则的力度不断提升,行业合规生态迎来新一轮洗牌。FATF旅行规则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s)类似传统金融机构那样采集并共享客户交易信息,以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2019年,FATF正式将这条规则纳入其40项建议中的第15条(R.15),并延伸至加密货币交易所与平台。尽管目前全球138个司法管辖区中,只有巴哈马实现了完全合规,但已有40个司法区被评为基本合规,数字较去年显著上升。
多个国家以此为蓝本,强制要求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取得牌照或注册登记,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法规体系。不论是新加坡、迪拜,还是香港,这些区域正加紧完善监管框架,防止投机套利行为滋生。以新加坡为例,当地金融管理局最近警告未获牌照的加密交易所需限期退出市场,否则将面临处罚,显示监管收紧态势愈加明显。此举也引发业界热议,担心新加坡在数字资产版图中未来能否持续保持优势,但调查显示,香港和新加坡均在积极适应FATF要求,发放更多牌照,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专家指出监管机构往往会在官方报告发布前夕进行最后冲刺,调整法规以获取更好评价。因此,全球大多数国家正加速完善风控措施,强化执法力度,以确保符合FATF标准。
此次FATF报告连续第二年重点突出稳定币和DeFi领域,二者逐渐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领域的桥梁,交易量巨大,在2024年5月至2025年间达到了惊人的30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交易与非法活动有关。尤其如美元稳定币USDT在特隆网络上的活跃应用,成为诸如朝鲜黑客团体及各种诈骗网络的主要工具。FATF计划于明年发布针对稳定币、境外加密平台及DeFi的新政策指导,预示着下一波监管风暴即将来临。DeFi虽然具有去中心化和跨境特性,但合规难度极大。截至目前,仅有少数司法区对DeFi平台进行了注册和监管,且大部分把DeFi视为虚拟资产服务商监管范围内的对象,但实际监管和执法动作仍然有限。
遗憾的是,许多国家尚未能识别或获得DeFi相关业务实体的信息,导致监管效果受限。业内人士提醒,对加密货币采取消极禁止的政策容易走入误区,虽然部分中东及非洲国家选择限制或全面禁止加密活动,但此举无法真正消除加密资产的存在,反而剥夺了执法监督的可能性。区块链的边界无国界特征,逃避监管的行为随处可见。中国作为FATF成员国,虽全面禁止比特币挖矿和相关交易,但其矿池仍然掌控全球大部分算力,显示技术管控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强烈矛盾。FATF作为联合国框架内的重要监督机构,其标准常被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引用,迫使各成员国积极调整法规以避免被列入灰色名单。被列灰名单不仅意味着经济和声誉受损,还会大幅限制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活动。
此前迪拜曾因监管薄弱而被点名警告,但在2024年成功摆脱灰名单,实现更加合规的监管环境。加密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无论国家是否愿意,FATF制定的标准都已成为全球监管的准则,忽视这些要求不仅风险巨大,还可能导致市场和资本孤立。展望未来,随着FATF针对稳定币和DeFi的专项研究成果发布,全球监管环境将趋向严格和透明。数字资产企业需积极适应合规要求,强化风险管理,迎接监管高压下的新业务模式。稳定币牌照和市场准入门槛有望不断明晰,DeFi生态的合规整顿和风险揭示也将加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总之,FATF的监管蓝图为全球加密资产市场带来了新的方向和规范,促使各国在技术创新与法律监管之间寻找平衡,实现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杜绝非法活动渗透。
对于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而言,把握FATF合规趋势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合规风险,更是未来数字经济稳健成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