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裹尸布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耶稣的墓布,其神秘图像成为了宗教、历史和科学领域长久争论的焦点。针对这一神秘遗物,巴西数字艺术家兼3D设计专家西塞罗·莫赖斯(Cicero Moraes)近日运用数字三维建模技术,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提出裹尸布上的图像并非源自真实三维人体的直接覆盖,而更可能是低浮雕雕塑的印迹。此项研究不仅为公众重新审视裹尸布的起源提供科学视角,也深刻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历史文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传统观点通常认为,裹尸布上的印记是人体与布料直接接触后形成的图像。然而,莫赖斯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通过构建两个对比性数字三维模型,分别模拟了布料覆盖真实三维人体和低浮雕人体形象的状态。他利用先进的三维模拟软件,详细分析了布料在不同体形上的自然褶皱和褶皱变化。
结果显示,布料覆盖三维人体模型时,会产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和形变,形成一种被称作“阿伽门农面具效应”的图像畸变,表现为图像比真实体形更为宽大和扭曲。相较之下,布料覆盖低浮雕模型时则产生了更为贴合且无失真效果的图像,其与都灵裹尸布1931年拍摄的照片高度吻合。这种视觉特征显示,裹尸布上的图像极有可能是通过低浮雕雕塑印制或染色而成,而非简单的尸体压印。低浮雕雕塑的材质可能包括木材、石头或金属,且在接触部位上进行热染或上色,从而形成有别于传统三维压印的均匀图像。此外,低浮雕印迹的方式也解释了裹尸布上缺乏明显体积变化和图像深度的矛盾现象。历史学角度则为这一结论提供了背景支持。
中世纪时期,低浮雕艺术在欧洲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宗教题材的雕塑和墓碑中较为常见。裹尸布最早确切记载于14世纪末期,时间点与碳十四测年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物很有可能为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品。莫赖斯认为,低浮雕雕塑与数字模拟技术结合解析,不仅提供了形象上更科学合理的解释,也顺应了裹尸布作为基督教杰出艺术品的历史定位。尽管还存在存在三维人体压印的极小可能性,但实际模拟中该情况难以避免造成图像的失真和变形。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莫赖斯的这一研究在技术手段上具创新性,但部分学者认为其结论早有认知基础,主要亮点在于数字手段的应用与图像还原效果的直观展示。都灵大学基督教史教授安德烈亚·尼科洛蒂(Andrea Nicolotti)便曾指出,裹尸布上图像以正交投影呈现的事实早已被学界确认,因此模仿三维接触印迹的传统认知本就站不住脚。
莫赖斯则强调,数字技术辅以艺术设计理念,有能力帮助公众和学界更加便捷、高效地探讨历史悬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范例。产品的普及和模拟方法的开源亦为未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裹尸布的图像形成不仅涉及物理学、数字建模、艺术历史,也触及宗教信仰和文化考古学。其复杂的多维度研究体现出现代科技如何助力解开千年谜题,也彰显科学态度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理性追问。随着数字三维技术和高精度图像重建方法的成熟,有望推动更多历史文物的精准解读。同时,这种方法也启示后续探索中,如何在保留文物神秘感的同时,实现基于证据的科学分析。
都灵裹尸布依旧是一面穿越历史、宗教与科学的迷人镜像。莫赖斯的数字三维研究不仅挑战了传统认识,还激发了文化与技术交融的新思维。今后,结合分子生物学、材料学与数字模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势必进一步深化对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身份的理解。裹尸布图像形成的谜团虽然尚未解开终极答案,但数字三维技术的运用彰显了解决传统考古疑难问题的突破性路径。未来,更多科学视角和创意方法的融入,将推动对这一世界知名宗教文物的真相持续探寻与公众认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