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些数字资产进行投资和交易。然而,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征,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澳大利亚,近期警方针对加密货币ATM的打击行动中,揭露了一起涉及77岁寡妇的重大诈骗案件,她因在线恋爱骗局而损失了高达433,000澳元(约合281,947美元)的毕生积蓄。此事件不仅让人深感悲痛,也敲响了加密货币安全的警钟。 这位年迈寡妇在网络交友平台上认识了一名自称来自比利时的男子,二人维持了长达两年的在线恋爱关系。该诈骗犯通过伪造文件,向她展示所谓的高额投资回报,诱导她将积蓄投入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中。
诈骗手法精细且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声称投资一周即可获利13,000澳元,令受害人深信不疑。 诈骗犯要求寡妇多次通过加密货币ATM进行资金转移。在诈骗初期,男子甚至亲自指导她如何操作这一复杂的过程。从普通ATM取现金,再通过加密货币ATM将现金转换成比特币发送给骗子。期间,受害人曾背负起2万澳元现金,亲自携带,多达半天时间都花在了资金转移上。不知情的她一心信任这段网络感情,最终在短短18个月内将毕生积蓄悉数汇给对方,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自责令人心痛。
澳大利亚执法机构与金融情报机构AUSTRAC联合展开调查,联系了超过90名涉及加密货币ATM的使用者,涵盖可能的诈骗受害者和涉案嫌疑人。调查结果显示,加密货币ATM被不法分子严重滥用,成为网络诈骗、钱财洗钱及非法交易的温床。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大部分高风险交易并非出自犯罪分子,而是被骗的受害者。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警方正式出具警告书给涉嫌使用加密货币购买非法物品或充当犯罪洗钱“马仔”的嫌疑人,并拘捕了一名涉及财产洗钱的罪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所谓“马仔”其实也是诈骗受害者,他们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忙转移资金,或是试图通过类似方式收回被窃资金。 近年来,澳大利亚加密货币ATM网络快速扩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870台加密货币ATM安装。
这些设备的便利性使其广受公众欢迎,但也成为诈骗犯实施“猪肉切割骗局”等手法的新渠道。“猪肉切割骗局”通过虚假情感或投资承诺诱使受害人大量资金逐步注入加密货币账户,最终被骗子卷走。 澳大利亚联邦警察(AFP)发布重要警示,提醒民众警惕网络上的“快速致富”陷阱。若遇到催促紧急转账、承诺高额回报、或与陌生人联系并要求加密货币支付的情况,应立即停止交谈并向警方报告。警方强调,无论是个人、机构还是政府部门,正规交易绝不会单方面要求使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 政府金融监管机构AUSTRAC已经开始加强对加密货币ATM运营商的监管措施,包括实施新的操作规则和交易限额,以遏制诈骗行为。
2025年,AUSTRAC还将加密货币列为监管工作的优先重点,致力于完善行业合规体系,防止诈骗及非法金融活动的发生。 除了制度与执法层面的努力,个人防范意识同样至关重要。虚拟货币领域极易引发欺诈,尤其是情感诈骗结合投资骗局,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老年人和孤寡群体因社交圈子有限,更容易成为此类骗局的受害对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谨慎识别网络交友信息、避免高风险投资诱导及妥善保管个人财务信息,都是有效的防范策略。 澳大利亚的网络犯罪举报系统ReportCyber体现了公众参与反诈骗的重要性。
自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系统记录了150起涉及加密货币ATM的诈骗案件,累计损失超过310万澳元(约200万美元)。数据表明,诈骗活动呈现增长趋势,加强监管和公众警示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媒体和社区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提升加密货币知识普及和风险警示。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渠道,曝光典型诈骗案例,强化法律法规宣传,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数字金融环境。 技术创新也能辅助打击诈骗。如引入身份验证加强、实时风险监控和交易追踪工具,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异常行为,提升违法活动识别能力。
多部门协同合作、跨国情报共享更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总结来看,加密货币ATM带来了交易便利的同时,也应警惕其中潜藏的安全风险。澳大利亚77岁寡妇惨遭网络诈骗,损失数十万美元积蓄的事件,警醒了社会对数字资产安全的关注。作为个人,应提高辨别能力,理性投资,不轻易相信陌生网络关系;作为社会,应加强法规完善和执法力度,维护数字金融秩序。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为加密货币市场创造更加安全可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