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MBA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的商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更需关注他们的品格塑造。品格教育正逐渐成为未来商界领袖必备的核心要素,推动MBA课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的人格养成。众所周知,MBA课程长期以来被视为商业精英的摇篮,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企业管理、财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获得就业和晋升的敲门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对工作的期望已远不止薪资和职位的提升,更渴望在职业生涯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据2019年Bates/Gallup调研显示,80%的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带来明确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2023年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美英两国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中,有一半以上因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不符而选择离职。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文化和领导者品格的重要性正不断被放大,昔日注重硬技能的MBA课程正在被质疑是否能够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正在经历深刻的反思和变革。过去的研究表明,许多MBA申请者在性格测试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黑暗三合一”特质——即自恋、精神病倾向以及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些特质往往表现为趋于谋划复杂且有时缺乏道德约束的行为倾向。在MBA学习过程中,商业环境反而可能放大了这些特质,使学生更关注外界评价而非内在价值的追求。
毕业后的经理人在企业决策中更偏向于削减劳动者工资,却往往不会增加员工分享收益的比例,一项涵盖9900家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显示了这一现象。这背后正是“商业教育所教授的行为和价值观”的体现。基于这些挑战,越来越多教育者开始重新思考MBA课程的真正价值。高昂的学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常常被学生和业界诟病。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也正在改变教育生态,AI工具可以替代学生完成大量研究和写作工作,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动力。考虑到企业领袖在社会中承担的资本配置、科技创新和政治社会影响等重大责任,社会对于商业领导者的信任度处于低迷。
美国仅有16%的人对企业有较高的信任,年轻人对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的现实迫使商学院教育者重拾“商业服务社会”的初衷,将目光从单纯追逐利润转向更具社会影响力和道德担当的领导力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品格教育被认为是重塑MBA课程的关键。不同于传统课程中零散的商业伦理教育,品格教育强调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课外活动、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互动,将学生引导向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使命感。斯坦福大学的比尔·达蒙提出,教师不应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帮助学生发现人生意义和目的的引导者,这种发展性、关系型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形成具有人格魅力且具备判断力和智慧的领导者。作者本人在职业使命辨识课程中实践此理念,强调“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鼓励他们思考为何从事商业、立志成为什么类型的领导者以及希望留下何种遗产。
这一教学理念其实是对早期商学院使命的回归。哈佛社会学教授拉克什·库拉纳指出,最初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像医生一样怀抱崇高使命感的管理者,即“将商业视为服务社会的崇高事业”,而非单纯谋取私利。近年来,一些院校已开始打破传统MBA课程的模式。诺特丹大学设立了社会关怀研究所,贝茨学院开设了有助于学生寻求人生目标的中心,斯坦福大学推出「设计你的生活」课程,密歇根大学则开设了「将管理视为使命」项目,这些创新尝试为业内树立了榜样。学生对于拥有更符合社会价值观、关注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贫困等议题的课程需求正在增长。只要更多商学院响应这一呼声,品格教育必将成为商业领袖培养的重要支柱。
未来的商业环境将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具备坚实品格的领导者才能真正引领企业抵御风险,实现创新并创造社会价值。推动MBA教育回归品格塑造,既是对传统的批判和超越,也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将品格教育作为MBA的核心,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更让他们明白管理的真正意义——服务社会、担当责任和践行价值。克服过去的缺陷,重塑一个以品格为基石的商业教育体系,是培育未来负责、有智慧、有远见的商业领袖的关键。随着品格教育逐渐融入商学院的教学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MBA毕业生不仅是高效能的管理者,更是具备大爱精神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