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核武器的扩散问题成为全球战略安全的核心议题。1969年,诸多解密文件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美国尼克松政府在面对以色列核武器计划时经历了关键的政策抉择。以色列核计划虽已启动多年,但直到1968至1969年间,美国高级官员才真正意识到以色列已跨入核武拥有的门槛。此时,布满政治和技术难题的局势推动美国政府在遏制以色列核发展与承认其核能力间展开激烈辩论。根据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示意,1969年成为美国与以色列核关系的转折点。虽然以色列早在1967年就已打造出核装置,但直到1969年美国官员才认定以色列核弹现已成为政治现实。
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等高级官员主张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阻止以色列核能力进一步升级,以保障中东局势稳定。尼克松特别安全研究备忘录第40号(NSSM 40)由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于1969年4月发布,要求国家安全机构制定应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多项方案。一组由基辛格主持的高级评审小组(SRG)随后成立,负责深入分析问题并向总统提出政策建议。SRG制定政策目标,建议通过与以色列大使拉宾进行外交“探底”,以试图确定以色列的核意图,获得其保证。然而,尼克松虽然批准了进行探讨,但拒绝将交付先进F-4幻影战斗机作为外交筹码,这一决定极大限制了美国施压的手段。1969年7月29日,拉宾应邀接受美国代理国务卿艾略特·理查德森和副防长大卫·帕卡德的质询,涉及以色列拒绝公开核武器计划、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NPT)及弹道导弹政策等三大核心问题。
拉宾未明确答复,并提议将核心问题留待9月底尼克松与以色列总理戈尔达·梅厄会谈时解决。梅厄访美前夕,国务部备有详尽背景材料,内容指出以色列“很可能已经拥有核弹”,并具备制造武器级铀的技术与物资。9月26日尼克松与梅厄的关键会谈未留下书面记录,但后续文件显示梅厄承诺保持核计划低调,避免试爆和正式声明,然后美国决定不继续对以色列施压。10月7日拉宾正式回应美国问题,表示以色列不会成为核大国,关于核不扩散条约将在11月选举后决定,战略导弹部署计划推迟至1972年。1970年2月23日,拉宾向基辛格传达以色列决意不签署NPT。随即,白宫决定停止对以色列迪莫纳核设施的秘密年度访问,内务人员对此毫不知情,直到1970年5月仍期待访问恢复。
此后,美国国务院施行默许策略,避免在公开场合确认以色列已拥有核武器,尽管美国情报机构对此深信不疑。直至1975年,国务院官员仍回避透露对以色列核武能力的确信,担忧泄露后或引发中东及盟友间严峻政治影响。这些文件来自国务院及尼克松总统材料档案馆,提供了研究美以核关系重要史料,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在确保地区稳定与阻止核扩散间的艰难抉择。分析显示,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采取容忍策略,意图通过私下的“核限制”方式管理核态势,避免激烈公开对抗。基辛格在幕后起主导作用,推动达成让美国政府可以接受的“非公开核武国家”界定。以色列亦通过私下承诺来换取美国对其核活动的默许,双方达成微妙平衡。
此外,文件还反映了美国国内不同官员间的分歧,有官员支持强硬干预,有人则倾向政治现实主义和默契共存。美国对以色列核武计划采取的“默许但不公开”政策,反映出处理中东核问题复杂外交的典范。该政策避免了直接冲突,却也为以色列核不透明留出空间,对后续中东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美以关系步入新阶段,以核议题成为双方战略合作及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广泛地说,这段历史反映了国际核扩散治理的复杂性,各国利益、地区冲突及全球战略格局交织影响下,政策制定者往往需权衡妥协而非简单对抗。该事件亦揭露信息透明和监督机制缺失带来的风险,与当今核不扩散和裁军挑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1969年美国面对以色列核计划的秘密讨论和政策选择,标志着美以核关系的关键转折。尼克松政府最终选择容忍以色列非公开核能力的现实,以换取地区稳定和战略合作,但也埋下了日后核扩散争议的隐患。通过解析解密文件,历史真相逐渐浮现,为理解中东核政策脉络和国际核战略提供了宝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