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伊朗政变是现代中东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场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英国军情六处(MI6)共同策划的政变,不仅推翻了伊朗合法选举产生的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还为伊朗后来数十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该事件因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石油利益纠葛以及冷战格局的影响,成为研究国际关系和中东政治不可绕过的话题。业界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与美国,主要出于保护自身石油利益和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的目的,发动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政变。 追溯这场政变的历史根源,伊朗长期处于英国与俄罗斯两大帝国主义势力博弈的舞台。19世纪末,英国通过一系列石油开采权协议控制了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是1901年由威廉·达西取得的石油探勘特许权。此后,英国成立了安格鲁-伊朗石油公司(后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即今日的英国石油公司BP),几乎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开采与出口权。
这种情况激起了伊朗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外资公司凭借不平等条款大量掠夺国家资源,伊朗自身几乎无法获得公平收益。 进入20世纪中叶,穆罕默德·摩萨台作为伊朗的民族主义旗手,提出了一项激进但在当时极具号召力的政策——石油产业国有化。1951年,摩萨台领导的国会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石油国有化法案,要求英国公司退出伊朗,并由伊朗政府直接掌控石油资源。这项政策不仅获得了国内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也成为伊朗反对英美帝国主义的象征。然而,英国对此强烈反对,并发起了针对伊朗石油的经济制裁和国际禁运,试图孤立伊朗。 英国封锁了伊朗的石油出口,冻结了伊朗的外汇资产,对伊朗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
这种情形使得伊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民众生计受到影响,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摩萨台政府内部也出现分裂,他因推行强硬的政治措施,不时与保守派和宗教势力产生冲突。英国借助其外交和情报网络,积极策划政变,试图推翻摩萨台政府。 美国在二战后尽管表面上支持反殖民和民族独立运动,但其冷战战略主导了对全球政治的介入。美国政府在初期对摩萨台持观望态度,但随着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美国逐渐视摩萨台为可能苏联势力渗透的潜在威胁。美国中央情报局受英国游说和自身反共战略影响,决定介入伊朗政局。
代号为“Ajax行动”的秘密计划应运而生。 政变执行过程中,CIA通过秘密资金支持反对派,雇佣流氓打手制造街头暴乱,散布谣言,营造摩萨台政府失去民心的假象。英美还利用伊朗部分反摩萨台的宗教领袖和政治集团,动员群众参与反政府示威。尽管第一次尝试政变失败,摩萨台拒绝辞职,甚至逮捕了部分政变关键人物,但随着局势愈发紧张,军事力量最终倒向支持国王的势力。 1953年8月19日,在流血冲突和军事干预下,摩萨台被迫下台,随后被捕入狱。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权力大增,其统治进入新阶段。
政变结束了伊朗短暂的民主实验,建立起亲西方的专制政权,成为冷战时期美国遏制苏联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 政变对伊朗国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摩萨台及其支持者被严厉打压,政党被禁止,反对声音被铲除。国王依靠美国的支持,建立了残酷的秘密警察机构SAVAK,加强内部控制,镇压异见。西方石油公司在国有化失败后,与伊朗政府组建了石油财团,重新掌控了伊朗的石油出口,但此举在伊朗民众中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长远来看,这场政变加剧了伊朗社会的撕裂,也成为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重要背景之一。
伊朗人民对外来干涉和专制政权的不满最终爆发,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对于美英两国而言,政变虽然一时达到了保护石油利益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目的,但也导致美国在中东地区形象严重受损,激化了与伊朗的长期敌对关系。 从国际政治视角观察,1953年伊朗政变不仅是西方国家为保护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而采取的明显干涉行动,也是现代情报机构介入国家政权更迭的开端。它展开了冷战期间美苏争夺第三世界的复杂博弈模式,也反映了西方对石油资源的重要依赖和对区域稳定的战略诉求。在这一背景下,伊朗事件成为研究冷战国际关系、资源政治与国家主权互动的经典案例。 近年来,随着大量美国政府档案的解密,CIA对政变的直接参与被正式承认。
公众对于美国过去干预他国内政的认识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及其后果的反思不断。伊朗国内,摩萨台依然被视为民族英雄与民主象征,代表着抵御外来干涉与追求国家独立的精神。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伊朗政变的教训昭示了外部干预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和可能引发的反弹。 综上所述,1953年伊朗政变是西方石油利益、冷战战略和伊朗民族主义交织的产物。它改变了伊朗的历史轨迹,加深了东西方关系的裂痕,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认识现代国际政治中文化认同、资源安全与政治自主之间的复杂关系,警示未来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兼顾正义与公平、公民意愿与国际利益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