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部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现代机场安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开始在部分机场试点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以来,这项被誉为提升安检效率和加强安全保障的技术迅速推广至全国250个机场。然而,尽管技术本身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旅客对面部识别的接受度却并不乐观,甚至引发了不少争议和不满。美国隐私与公民自由监督委员会(PCLOB)于2025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机场所使用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准确率非常高,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数据表明误识率低于百分之一,这一数据远优于诸多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然而,高准确率并未消除旅客普遍的顾虑。许多旅客反映,他们在使用这种技术时,常常没有被明确告知自己有权选择不参与面部扫描;即使选择退出,也面临机场工作人员的强烈反对和不友好待遇。
非营利组织Algorithmic Justice League(AJL)2025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极少数旅客被告知可以拒绝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实际提供选择退出的比例不足1%。更有甚者,因选择退出而导致的安检流程拖延,甚至错过航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客的负面体验并不止于此。部分受访者讲述了在佛罗里达劳德代尔堡机场以及拉斯维加斯哈利·里德国际机场遭遇的尴尬和不便,如工作人员情绪激动、提高声音责问甚至被迫排队等待长时间的人工核验,给旅客造成了心理压力和行程上的困扰。面部识别技术的推广虽旨在提升国家安全与通关效率,然而旅客对隐私保护和数据使用的担忧日益强烈。据调查,超过一半的旅客未受到关于“有权选择拒绝面部扫描”以及“面部识别技术正在使用”的明确告知,74%的受访者表示机场未曾警示其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更有60%以上的旅客担心其面部图像可能会被第三方非法获取和利用,超过20%的受访者因担忧使用面部识别会导致安检延误,而不愿当面声称拒绝。针对隐私问题,TSA对此回应称,面部识别仅用于核对旅客身份,与乘客所持证件图像比对,且除少数限时测试环境外一般不存储面部照片数据。尽管如此,国会仍启动了针对该技术的系统审计,以确保面部识别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政治层面对机场面部识别技术的态度亦呈现复杂态势。2025年5月,由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领衔的跨党派团队重新提交了旅客隐私保护法案(Traveler Privacy Protection Act),旨在保障旅客有权拒绝面部扫描,并防止机场与航空公司强制使用该技术。默克利在公开声明中强调,没有人应被迫接受面部扫描以便搭乘航班,政府更不应拥有全国范围的面部监控数据库。
他呼吁在机场设置显著标识,提醒旅客有权选择拒绝面部识别,并加强数据保护,防止滥用。默克利本人曾在华盛顿机场经历面部识别技术拒绝权利难以真正行使的困境,他拍摄视频公开表达对TSA想要建立旅客面部图像库行为的担忧。该法案已在参议院商务、科学与运输委员会进行审议。与此法案形成对比的是,航空业界及相关安全技术供应商则强烈反对限制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名为“美国航空公司”的行业组织致信参议员称,限制面部识别将危及国家安全并增加运营成本。该组织认为,依赖人员执行的繁琐核验程序将使三分之二的TSA预算用于人工,而非技术创新。
安全行业协会亦持相似立场,坚称撤销已被验证的旅客身份核实手段将助长犯罪分子利用假证件实施走私、人口贩卖和恐怖主义活动。围绕面部识别技术展开的争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深刻触及公共隐私权、政府监控与个人自由的平衡。在全球范围内,数字身份认证和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正引发类似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旅客在感受到便利的同时,也担忧自身隐私被侵犯,数据安全和透明度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未来机场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走向依赖于立法监管、公众监督以及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加强对旅客隐私权利的保护、提升透明度和告知义务,提供更便捷的选择退出通道,有助于提高旅客的信任感和接受度。
同时,技术供应商和监管机构应持续完善系统安全,防止面部数据泄露和滥用。综上,虽然面部识别技术为现代机场安全和通关效率带来积极影响,但旅客的隐私保护与使用体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平衡安全与隐私的关系,建立明确且易于执行的政策框架,将是未来数字化机场建设中亟需解决的课题。只有在充分尊重旅客权利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面部识别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促进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