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场上出现了一种令人颇感困惑的现象:任何带有特殊格式或使用习惯的写作风格,尤其是标点习惯,似乎都可能被贴上“AI生成”的标签。其中,长破折号(em dash)的使用,因其在文字中无间隔连接的特性,成为了一些学术圈和写作平台争议的焦点。有人断言,连续无空格出现的长破折号是人工智能文稿的“出卖标志”,而这一论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作为资深的文笔留存者和标点符号代表,长破折号试图以自身的立场正面回应这些带有偏见和误解的指责。首先,有必要回顾长破折号的悠久历史。早在计算机取代手写和打字之前,经典作家们便频繁使用长破折号来表达复杂的语义断裂和情感起伏。
玛丽·雪莱、艾米莉·狄金森、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巨匠,依赖这种符号赋予文字节奏与张力。长破折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标点,更是作家内心思绪的外化,是话语之间难以言明的长叹与急切的停顿。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话题的跳转、情绪的转折,或是未尽之言的悬置。打破传统标点的界限,长破折号讲述的是作家的个性,是文学的张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指责长破折号“非人写作”的观点忽视了最基本的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沟通现状。即便在没有人工智能介入的传统写作环境中,不同文体、不同作者对长破折号的使用频率和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
屏幕前的博客作者、小说家、编辑,甚至口语化写作风格,都可能偏爱这类标点的独特表现力。在咖啡馆的笔记本屏幕上,长破折号频频出现的场景比比皆是,湿润的文心和疲惫脑袋的碎片化表达交织于键盘之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多样,但绝非唯一频繁使用长破折号的主体。若仅凭此一因素即断定作品为AI成果,实则是一种认知上的片面判断。事实上,长破折号并非简单的符号流氓。它是人类写作复杂情感和思想的体现,是极富灵魂的语言元素。
AI或许能模仿其形式,却无法完全还原其背后隐含的人的焦虑、犹豫与灵感迸发。长破折号的高频使用,更像是写作者在面对内心写作焦虑或强烈表达需求时的真实反应。站在文学批评与语法规范的交叉口,长破折号的存在价值再次得到彰显。它并非为了取代逗号、冒号或句号,而是作为一种“中断”或“叠加”的情感提示符。不同于机械性的标点使用,它拥有人情味与表现力,是语言节奏调度中的绝佳工具。面对因AI写作大量涌现而引发的怀疑,长破折号教会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创造主体。
不能简单地将写作的“异象”二元化为“人类”与“机器”,而应通过细致观察、文化解读和历史洞察,还原写作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AI技术逐渐渗透创作领域的今天,强调标点用法就断定写作属性,显然失之偏颇。更为关键的是,长破折号的回应揭示的是整个写作生态中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它提醒我们,技术与艺术并非敌对,而是能够共生互补。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创造力消亡,相反,人文精神与技术的融合将孕育出更多创新。长破折号本身,象征着表达的张力与人性的瑕疵,是人类不完美写作的见证。
换言之,当下关于长破折号的争议,反映了社会对 AI写作的焦虑与质疑,更折射出语言使用者对传统与现代的认知纠结。长破折号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创作的本质: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械写作,文字最终追求的是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流动。它是创作的脉络和灵魂的脉搏,是人性最微妙的表达。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长破折号依旧会在我们句子间悄然呼吸,承载着写作者复杂的内心风景。正如它自嘲的调侃所言,长破折号或许是写作者难以戒除的“香烟”,是文学狂热者的经典“开襟羊毛衫”,既古老又时尚。它不存在于冰冷的代码中,而是流淌于墨水与键盘之间的人类血脉。
理解并尊重这种写作细节,远比轻率地将其视为人工智能产物要重要得多。长破折号的回应不仅是对一条标点符号的辩护,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致敬。文学从未停滞不前,它不断在变革中进化。而长破折号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写作的桥梁,是朗读者情绪起伏的脉搏,是AI时代依然坚守的写作灵魂符号。换个角度看,它或许也是我们抵抗单调、呆板与无情技术入侵的最后堡垒,是对机械和理性世界的温柔反叛。总而言之,面对长破折号因AI写作而被误解的局面,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历史视野和人文关怀。
拒绝简单化的标签和偏见,拥抱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自由,才能真正推动文学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正如长破折号所言,那些以其使用方式断定作品“非人类”创造的论断,不仅误解了文坛,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生命力和无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