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运动是美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项受监督的福利计划,旨在将大量来自东部拥挤城市的孤儿和流浪儿童,通过铁路运输至主要位于中西部农村的寄养家庭。大约在1854年至1929年间,这一项目共帮助了约200,000名儿童。尽管发起人声称这些孩子大多是孤儿或被遗弃的弃儿,但事实证明,他们主要是新移民家庭的子女以及贫困且濒临绝境家庭的孩子。孤儿列车的出现反映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福利理念的变迁。 19世纪初,美国东部大城市如纽约市,随着人口激增,街头流浪儿童数量急剧上升。据估计,在1850年代,纽约市约有一万至三万名无家可归的儿童。
许多儿童因父母死于流行病或由于贫困、家庭破裂被迫流浪街头。他们中的许多人靠卖火柴、纸张等低微手工小商品维生。面对城市街头的暴力及恶劣环境,这些孩子中形成了团伙,进行自我保护。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年轻牧师查尔斯·洛林·布雷斯关注到这批被称为“街头阿拉伯人”的儿童的生活困境。1853年,他创建了儿童援助协会,试图为这些孩子提供宗教指导、职业培训及教育。最初,该协会主要关注如何为男童寻找工作与住所,开设了全国首个为逃跑儿提供帮助的收容所——新闻男孩收容所。
逐渐,布雷斯发现单纯寻找城市内部救助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便萌生了将这些儿童批量送往西部农村家庭寄养的创新想法。 他相信,农村的农场家庭品德高尚,会为这些街头孤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当地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农户乐意收养孩子。1854年,儿童援助协会首次组织45名儿童乘坐“孤儿列车”抵达密歇根州唐瓦贾克镇,开始了这场跨地域的儿童迁移计划。随着时间推移,项目覆盖了包括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苏里等共45个州,甚至延伸到加拿大和墨西哥。运输途中的孩子们通常穿着崭新衣物、手持圣经,尽管多数孩童不清楚即将面对的境遇,但他们被交由专业社工陪伴前往目的地。 孤儿列车的安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收养,而是多基于口头协议。
到达目的地后,当地由知名市民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筛选有能力的家庭,安排孩子的寄养。理论上,家庭应当如同对待亲生孩子那般为其提供教育、生活保障,并约定孩子成年时给予一定财产作为保障。然而,实际操作中筛选粗暴、监管薄弱,许多儿童被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充当农场的帮佣。布雷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初期监督工作十分松懈。 孤儿们在被介绍给选中的家庭时,有时甚至被视作商品,一些地方会在火车站设立“展览场”,孩子们一个个被“展示”,等待家庭挑选。媒体报道也形容这种场景仿佛拍卖,订购“要求”往往包括年龄、性别甚至头发和眼睛颜色。
这样粗糙的交易方式,加剧了儿童身份的丧失和心理创伤。与此同时,兄弟姐妹被拆散,部分孩子因不堪劳动或家庭暴力而逃离寄养处。 这一运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首先,不少非孤儿的孩子被迫与亲生家庭分离,这些家庭多数是新移民,生活贫困而无法负担抚养责任。其次,基督教新教主导的儿童援助协会被指利用这一计划推广宗教信仰,尤其是将天主教儿童安置于新教家庭,激起宗教矛盾。天主教会对此设立了自己的孤儿安置组织——新约会医院,采取类似的“仁慈列车”方式,专门将儿童送到天主教家庭。
此外,由于筛选和监管缺失,孤儿列车儿童在新环境中遭遇的虐待和剥削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孩子不仅要适应身处乡村的陌生生活,更常常遭排斥和歧视,被标签为“不良”或“城市流浪者”。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面临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的风险,不少孩子因此反复更换寄养家庭,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 19世纪80年代,一次独立调查曝出安置委员会常受地方权贵干扰,放松筛选标准,导致安置质量不理想。甚至有威胁称农村社区因孤儿孩子的存在导致犯罪率上升,地方财政负担增加。而法律方面,多州陆续通过限制儿童跨州安置的法规,要求支付报酬保证孩子不会成为公共负担,从而使孤儿列车项目受到遏制。
随着城乡福利服务增多以及农场劳力需求减少,孤儿列车最终在1929年宣告结束。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和争议,孤儿列车运动对美国社会福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从机构看护向家庭寄养的转变,奠定了现代寄养体系的基础。许多曾乘坐孤儿列车的儿童成年后,凭借在新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和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成员。儿童援助协会的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儿童生活稳定,有部分返回原居地或者遭遇悲剧,但整体成果被视为积极。 20世纪后期以来,关于孤儿列车的研究和回顾逐渐增多。
历史学家、社会学者和孤儿列车幸存者共同谱写了丰富的口述史和文献,该运动成为揭示移民生活、城市贫困以及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窗口。位于堪萨斯州康科迪亚的国家孤儿列车综合设施和路易斯安那孤儿列车博物馆等机构致力于保存和传播这段历史,促使社会正视过去的教训。 孤儿列车不仅是美国社会救助史上的一段独特篇章,也折射出早期工业社会对弱势儿童的应对方式及价值观的转变。其历史经验警示我们,社会福利政策的设计必须注重儿童的身份尊重、权利保障及长远的心理健康。对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经历多次迁徙和适应挑战的孩子而言,孤儿列车的故事永远都是一段既沉痛又充满希望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