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不断升级。作为网络身份和访问控制领域的关键组件,Cisco Identity Services Engine(ISE)在企业安全架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期曝出的CVE-2025-20337漏洞引发行业极大关注。该漏洞被安全评估机构评为最高严重度10分,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攻击者远程执行任意命令,甚至可能通过恶意请求获取系统根权限,给使用该系统的组织带来巨大安全隐患。该漏洞的发现者是日本GMO Cybersecurity by Ierae的安全研究员Kentaro Kawane,并由Trend Micro旗下的Zero Day Initiative(ZDI)进行报告。漏洞主要源于Cisco ISE未充分验证用户输入内容,攻击者通过发送特制API请求,可利用该缺陷作为入口,在受影响设备上上传恶意文件,执行任意代码,甚至控制设备。
这不仅严重威胁设备运行安全,也可能波及整个企业网络,造成数据泄露与业务中断。该漏洞的存在版本覆盖Cisco ISE和ISE-PIC 3.3及3.4版本,不受设备具体配置限制,表明其影响范围广泛。值得注意的是,Cisco此前发布过针对两起类似远程执行漏洞的补丁(CVE-2025-20281与CVE-2025-20282),但并未涵盖本次报告的漏洞,需单独更新至ISE 3.3 Patch 7或ISE 3.4 Patch 2版本,才能有效修复所有三个漏洞。对于早期版本3.2及更低版本,则不存在相关风险。Cisco明确指出,针对本漏洞尚无有效的缓解措施或替代方案,唯一有效防御手段是尽快升级至官方补丁。企业安全管理员应优先评估自身系统版本,确定风险暴露程度,安排紧急的升级部署和安全验证工作,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稳定。
除了此次10分满分的严重漏洞外,Cisco近期还发布了多起其他中高危安全公告。包括Grafana统一智能中心相关的任意文件上传漏洞(CVE-2025-20274),允许具备报表设计权限的认证用户上传并执行恶意代码;Prime Infrastructure和EPNM中的盲SQL注入缺陷(CVE-2025-20272),可能导致数据库信息泄露;以及ISE的认证远程执行和IP访问绕过问题(CVE-2025-20283至CVE-2025-20285),均建议尽快更新相关补丁。整体来看,Cisco设备面临的安全压力不容忽视,尤其是身份管理和策略控制核心组件更需高标准保护。网络安全形势表明,黑客攻击手段趋于多样与复杂,较早发现并快速响应漏洞是组织抵御威胁的关键。“补丁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版本升级,还是整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的基石”,信息安全专家建议企业应加强资产管理和漏洞响应流程,做到系统动态监控与实时更新。对于Cisco ISE用户而言,首先检查当前产品版本是否包含3.3或3.4系列,确认是否已应用了相关补丁,若未更新,务必立即采取措施。
升级前应充分测试环境兼容性与系统性能,避免更新过程中出现意外问题。同时,应备份重要配置与数据,确保在出现异常时可快速恢复。配合补丁升级,企业还需加强内部网络边界防护,限制对ISE管理接口的访问权限,实施细粒度安全策略,减少潜在攻击面。未来,随着安全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企业应持续关注威胁动态,提升自身防护能力。专家指出,构建完善的安全生态系统需要软硬件、流程、人员多方面协同配合,才能最大降低风险。总之,Cisco ISE曝出预认证远程执行代码漏洞为业界敲响了警钟,说明即便是关键安全设备也可能存在致命缺陷。
相关使用组织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最新补丁并结合安全加固措施,防止潜在攻击。只有持续关注漏洞信息,积极修复漏洞,强化安全管理,才能真正保障企业网络和数据资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