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移民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不同的移民管理政策。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期间,其移民遣返政策经历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将移民遣返到非其原籍国的“第三国遣返”策略逐渐成为核心做法。本文将全面剖析这一策略的背景、执行现状及其涉及的第三国,分析其中的利弊与争议,同时展望未来该政策可能带来的国际影响。 首先,需要理解“第三国遣返”的概念。传统的遣返政策通常是将非法移民送回他们的原籍国,但特朗普政府开始频繁采用将移民遣返至“第三国”——即非移民原籍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与遣返者没有明确的国籍和居住关系。特朗普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初衷主要是加快遣返程序,降低移民留滞美国的数量,同时试图打击跨国犯罪和非法移民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政策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法院允许国土安全部恢复遣返至第三国的行动,暂停了之前一些法院要求政府给移民充分时间挑战遣返决定的限制。这一司法决定为特朗普政府迅速展开第三国遣返计划铺平了道路。 根据公开报道和官方消息,特朗普政府先后与众多国家接触并达成协议,促使这些国家接受非本国公民的遣返移民。据《纽约时报》的调查显示,美国已接触或计划接触多达51个国家。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接受遣返,其中非洲地区的埃斯瓦蒂尼和南苏丹,以及中美洲国家如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巴拿马等均成为遣返目的地。 具体而言,埃斯瓦蒂尼作为一个位于非洲南部的小国,已多次接收由美国遣返的移民。
这些被遣返者来自古巴、牙买加、老挝、越南和也门等国家,部分人员被指控涉及严重刑事犯罪,如谋杀、强奸等。然而,人权观察组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将移民遣返至经济条件较差、社会不稳定的国家,无疑加剧了遣返人员的风险和困境。 萨尔瓦多作为中美洲国家,特朗普政府将部分委内瑞拉籍移民遣返至当地的最高安全监狱,并以恐怖分子和帮派成员的身份进行拘押。尽管政府宣称这些遣返者罪行累累,但媒体调查显示,约有75%的遣返者并无犯罪记录,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和人权团体的广泛关注与批评。 墨西哥作为美国近邻,长期是美国遣返移民的重要目的地。最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墨西哥已接受约6000名非本国籍移民。
这些被遣返的人员涵盖多国公民,大部分因“人道理由”被接纳。墨西哥总统谢因鲍姆强调,尽管美国遣返数量巨大,但境内大多数遣返者依然是墨西哥本国公民。 危地马拉则与美国签署了相关协议,同意成为一些非本籍遣返移民的暂时过渡地。危地马拉总统阿雷瓦洛曾在媒体采访中明确,国家不会为这些移民提供庇护,只是遣返路径上的“中转站”,目的是将移民最终送还原籍国。类似的安排也见于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两国政府均表示会在遣返过程中承担暂时接收的责任,费用由美国承担。哥斯达黎加此前接收了近200名包含大量儿童和孕妇的第三国遣返移民。
值得关注的是,非洲的南苏丹和卢旺达也加入了接收第三国遣返移民的行列。美国政府甚至向卢旺达支付资金,促使其接受诸如伊拉克籍移民的遣返请求。此外,南苏丹近期也接收了一批来自古巴、老挝和缅甸等地的遣返人员。尽管这些国家本身政局多有动荡,社会安全状况不稳,特朗普政府仍坚持推进相关遣返协议,遭受国际社会特别是人权组织的激烈反对。 欧洲的科索沃则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该国允许美国将50名非公民遣返至其境内,作为临时过渡。科索沃此举背后包含外交策略意图,希望借助与美国的遣返合作,推动更多国家承认其独立地位。
美国通过第三国遣返政策的推行,扩大了其全球影响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与伦理上的挑战。 这一遣返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首先,从移民权益角度看,遣返人员大多未能获得充分的法律救济机会,且遣返至不稳定国家增加了他们遭受迫害和人权侵害的风险。其次,第三国往往是贫穷且内部冲突频仍的国家,临时接收遣返人员无疑给这些国家带来经济和社会负担。此外,遣返计划中涉及儿童和孕妇的情况,进一步激起了公众的道德反思和心理情感同情。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认为,坚持遣返政策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管控,提高非法移民的遣返效率,履行竞选承诺。
他们强调,与传统遣返至原籍国带来的法律和外交挑战相比,第三国遣返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灵活方案和实施空间。 未来,随着拜登政府的上任,第三国遣返政策面临调整或废止的可能性。然而,特朗普政府时期确立的遣返国家名单和执行经验,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未来的移民政策走向。 总体而言,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第三国遣返移民政策是一项充满争议且极具复杂性的移民管理措施。它在国际法律、外交关系以及人权保障层面引发了重大讨论。在全球移民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人道主义保护,将成为各国政府持续关注和挑战的课题。
未来政策走向不仅需要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也要求执政者在法律与伦理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