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福勒博物馆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归还仪式,将11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遗物无条件归还给澳大利亚北部的拉拉基(Larrakia)民族。这些遗物包括10支绿色玻璃制长矛头和一顶由袋鼠牙齿制成的头带,是拉拉基族一位备受尊敬的长者曾佩戴的神圣物品。此举不仅体现了福勒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也代表着对全球博物馆收藏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伦理创新的努力。 这些被归还的文物大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间采集,长期以来由福勒博物馆收藏和保存。归还行动经过多年严密的跨文化合作展开,是福勒博物馆、拉拉基族长者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与托雷斯海峡岛民研究所(AIATSIS)共同努力的结晶。此次归还活动不仅彰显出博物馆在承认历史上错误处理文化遗产方面的担当,也标志着美澳两国在保护和尊重原住民文化遗产上的重要合作。
福勒博物馆馆长西尔维娅·福尼(Silvia Forni)在仪式中表达了对博物馆伦理职责的坚定承诺。她指出,博物馆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纠正历史不公以及推动文化合作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此次将拉拉基文化遗物归还,进一步强化了福勒博物馆通过深入的来源研究以及与原住民社区的紧密合作,推动文物正义与文化修复的决心。 在归还仪式上,拉拉基族代表达林·威尔逊(Darryn Wilson)和蒂娜·鲍姆(Tina Baum)亲自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澳大利亚驻洛杉矶总领事塔尼娅·贝内特(Tanya Bennett)、UCLA艺术与建筑学院临时院长莱昂内尔·波普金(Lionel Popkin)和国际研究及全球事务副教务长辛迪·范(Cindy Fan)也出席活动,共同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与尊重。澳大利亚原住民事务部长马拉尔登里·麦卡锡(Malarndirri McCarthy)也对这一举措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为保护澳大利亚丰富多样的原住民族文化、传承祖先故事的关键步骤。
拉拉基族自古被称为“盐水民族”,是澳大利亚达尔文地区的土地传统守护者。多年来,由于殖民时期文化遗产被采集并流散至海外,拉拉基族与其文化联系曾遭受严重中断。此次文物归还有助于恢复和强化社区与自身文化传统和祖先知识之间的纽带。社区成员们将按照自身的文化习俗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和传承,重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使用,使这些遗物得以在本土环境中重焕生命。值得一提的是,福勒博物馆在归还过程中并未附加任何限制条件,充分尊重拉拉基族对物品的自主权。 福勒博物馆致力于全球艺术与文化的研究与展示,重点涵盖非洲、亚洲、太平洋及美洲原住民文化。
近年来,该馆在馆长福尼的领导下不断深化对文物来源的研究,强调对藏品历史的透明追溯和社区权利的尊重。博物馆通过系统的族群合作项目,逐步推动收藏对象的伦理返还,构建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文化保护框架。 此前在2024年,该馆曾与AIATSIS合作,将20件文化遗物归还给澳大利亚北部领地特南特克里克的瓦鲁芒古(Warumungu)社区。这一系列返还行动不仅加强了博物馆与原住民社区的长期合作,也推动了全球博物馆在收藏理念和管理实践上的革命性改变。除了澳大利亚,福勒博物馆同年还将部分19世纪被英国掠夺的加纳阿散蒂王国的皇室礼仪品永久归还,强化了对殖民历史遗留问题的正视。此外,博物馆也完成了加州、亚利桑那、夏威夷和犹他州多个原住民部落遗骸和考古材料的返还工作。
拉拉基文化遗物的归还有赖于AIATSIS“文化遗产归还计划”的支持,该计划专注于协助海外机构返还澳大利亚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峡岛民的文化物品。通过这一平台,拉拉基族得以将散落在全球的珍贵遗存汇聚回家乡,实现文化的完整性和历史的修复。 此次归还仪式在福勒博物馆的庭院内举行,场面庄重肃穆。展出于展柜内的长矛头和头带静静诉说着文化的重量,引人深思。现场的拉拉基族成员、外交官员以及UCLA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此举不仅是对历史的正视,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再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宝贵贡献。
福勒博物馆将继续以高度责任感深化对藏品的来源追踪和伦理审视,强化与全球各地原住民社区的合作,推动文物返还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新常态。通过揭示和修正历史错误,深化文化理解和尊重,福勒博物馆树立起全球文化遗产伦理管理的典范。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拓展和文化自觉的提升,全球文物返还和文化共享的道路将更加宽广,助力原住民族群实现文化复兴与自我认同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