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维菌素因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多种错误宣传而引发广泛关注。该药物最初是一种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抗寄生虫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应用于动物和人类寄生虫疾病。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围绕其潜在治疗新冠病毒的能力产生了大量未经证实的言论和误导信息,甚至有谣传称它能治疗癌症、关节炎、足部疼痛等多种疾病。与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是,一些公众对这些未经验证的说法表现出强烈的信任,导致伊维菌素在部分人群中的滥用现象愈加严重,甚至酿成安全事故。新冠疫情期间的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科学信任度的下降和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尽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伊维菌素对新冠病毒没有治疗效果,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次发出警告,提醒公众不要使用动物用制剂或未经批准的形式服用该药,但相关错误信息仍旧在网络上不断滋长。
这些谣言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治疗选择,也对医疗体系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有报道指出,一些患有早期可治疗癌症的患者,因误信伊维菌素的神奇疗效而推迟了正规治疗,最终导致病情恶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针对这类情况,医学界表态称,目前伊维菌素尚无确切疗效证明,任何潜在的抗癌作用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远未达到临床应用标准。同时,围绕伊维菌素的错误信息已不再局限于个人层面,其影响逐渐渗透至美国多个州的立法机构。根据NBC新闻的调查,有多达十六个州提出或通过了允许伊维菌素非处方销售的法律。例如爱达荷州、阿肯色州和田纳西州已正式通过相关法案,而路易斯安那州也刚刚完成立法程序,等待州长签署。
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便利民众购药,满足对该药寄予的各种治疗期望。尽管如此,FDA仍将伊维菌素归类为处方药,未授权其非处方销售,这导致实际推广遇到重重阻力。多方调查显示,即使在通过法规的州,独立药房和连锁药店通常也不会在无处方的情况下出售伊维菌素。原因在于联邦规定、药品包装缺少针对消费者的明确说明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药剂师普遍担忧如果销售未经安全信息指引的药品,万一出现不良反应,责任归属将难以界定,对其职业带来风险。部分州立法还考虑为药剂师提供豁免措施,防止因无处方销售而受纪律处分,但这一保护依然无法覆盖所有潜在的法律责任和安全隐患。
公众对此似乎并无足够的警觉和认识。此现象突显了信息时代医疗知识传播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互联网与社交平台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健康意识的普及;另一方面,虚假或未经证实的医疗谣言也能够快速传播,误导大量受众,尤其是在公众焦虑、恐惧或信任缺失时更易被接受。面对这种情况,公共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正加大对科学沟通的投入,试图澄清事实、纠正错误,并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和风险意识。同时,如何在保护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平衡公众对获得药物的便利需求,也成为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复杂挑战。伊维菌素案件不仅反映了新冠疫情后社交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传递的困境,而且警示我们必须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与认知,防止谣言引发更大范围的医疗风险和社会问题。
未来,推动正规科研进展、加强对药物的合理监管、提高医患沟通水平及优化法律法规,将是遏制伪科学传播、防范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