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设计工具的日益普及,术语“Dev Mode”在软件开发与设计行业中的使用频率不断攀升。然而,近期Figma公司针对“Dev Mode”申请商标的行为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与争议。本文深入探讨Figma提出商标申请的具体情况,剖析美国商标局(USPTO)补充注册(Supplemental Register)制度及其法律含义,并结合英国的商标政策对比分析该事件背后的复杂法律环境及行业影响。 “Dev Mode”作为一个词组,从技术开发者和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已经是一种通用表达。它通常指代软件或工具中的开发者模式,蕴含了系统调试、界面展示等多重含义,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换句话说,它在行业内并非某个单一产品的专有名称,而是一类通用术语。
令人关注的是,Figma作为一家领先的设计协作平台,于近年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Dev Mode”商标,并进入了补充注册阶段。补充注册是美国商标体系中特有的一种注册类别,用于尚未满足获得主注册要求的商标申请,例如含有描述性词汇或者缺乏显著性的标识。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解释,补充注册并不等同于主注册商标,持有人并不会自动获得全国范围内专属使用权。换言之,补充注册是一种介于无权利保护和完全保护之间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可能转为主标志商标的一个递进阶段。Figma的“Dev Mode”商标申请正处于这一补充注册阶段,说明该词组在法律层面被认为是相对描述性或显著性不足。无法获得主注册商标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被认为过于普通或通用,无法作为唯一标识源于特定商品或服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Figma仍然以该补充注册作为依据,向第三方发出警告信函,试图限制“Dev Mode”的使用。此举引发了用户和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弹。他们认为,像“Dev Mode”这样普遍使用的行业术语,理应保持开放和共享状态,不应该被某单一企业单方面“占有”。此外,Figma在英国的相关商标申请则遭到了拒绝。英国知识产权局并没有设置类似美国补充注册的商标类别,其商标审查标准更倾向于防止对描述性或行业通用术语的垄断。这导致Figma在英国无法获取“Dev Mode”作为商标的有效注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法律体系间的差异与特色。
而这一差异也引发更为广泛的讨论:软件和技术行业的共同词汇是否应遵循商标法,还是应更多考虑用户的公平使用权利?此外,Figma此次行为带来的商业和品牌层面的风险亦不容忽视。强行对通用术语申请商标保护,容易招致舆论好感下降,品牌形象受损。尤其是在设计师和开发者社区讲求开放协作与共享精神的背景下,过于激进的商业法律举措常常适得其反。有业内观察者指出,此举可能反映了企业在拓展知识产权保护边界、强化市场优势时,面临的理念冲突和法理挑战。除“Dev Mode”之外,诸如“CONFIG”这一类普遍词汇的商标争议也时有发生。例如,“CONFIG”在美国的商标注册围绕特定服务类别展开,主要涉及线上培训及数字设计相关活动。
这样的商标注册范围虽然严格限制了商标权利的适用领域,但也引发了公众对广义使用自由的关注。这些案例共同凸显了现代商标法在面对行业通用术语时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作为设计与软件开发从业者,应当理解商标申请的类别、效力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实际影响。补充注册虽然可以为申请人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排他性的独占;而拒绝注册则提醒行业对通用词汇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无理垄断。总而言之,Figma“Dev Mode”的商标争议不仅是一个单一法律事件,更折射出数字设计与开发领域内知识产权管理的深刻矛盾与挑战。它呼吁从法律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到广大用户共同思考,如何平衡创新保护与行业通用文化,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商标法规环境。
未来,随着技术与设计的不断融合,类似诉求和争议势必持续出现,促使全球商标体系持续优化和升级。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行业各方把握时代脉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