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被誉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开拓者和中华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他的自传首章带领读者回望他风云变幻的童年时代,横跨战火纷飞的中国内地与香港,揭示了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希望。这不仅是一段个人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出生于1931年的张忠谋,从幼年便经历了中华大地从内忧外患到社会动荡的重重考验。其家族历史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祖父张宽甫正处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时代,他的父亲张维观则属于受西方教育熏陶的一代人,曾满怀理想地拥抱民主与科学,然而却饱受战争与流离的苦难。童年时期,他曾先后居住在宁波、南京、广州与香港等地,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家人多次被迫迁徙,历经炮火袭扰与战乱动荡。
尤其是在香港,尽管当时的人口不到一百万,但城市的整洁与美丽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也成为他难忘的避风港。张忠谋的母亲在那个时代被描绘成慈爱而有教养的典范,悉心保护与培养着他,使家庭成为抗衡外界风雨的温暖港湾。童年的健康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他,母亲细心地为他准备营养补品与鸡汤,彰显家庭的细致关怀。他的求学过程充满挑战,从小学到中学,期间多次因战乱而转学,也经历了日本占领时期对教育内容和教师的严密控制。然而,即使在战火纷飞中,阅读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慰藉与成长支撑,少年时广泛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养成了终生的阅读习惯。 Pearl Harbor事件成为他童年生活的重大转折点,日本对香港发动进攻后,他亲历了生死攸关的战争恐惧与家园沦陷的痛苦。
那个圣诞节,英军投降,日本军队占领香港,整个城市笼罩在无尽的黑暗与压迫之中。日后的生活中,军事戒严、街头武装守卫以及被迫对日本军队行礼的场景,均是那段记忆中沉重的印记。1942年底,张忠谋的家庭选择迁往重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这一路途因跨越战线与交通不便而充满艰险。家人冒着枪林弹雨,凭借有限资讯与坚定信念,搭乘火车、卡车、辘轳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历时逾五十天,最终抵达自由中国地盘。旅程中清晰可见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黄河平原尘土飞扬,沿途古都如洛阳和西安以及历史遗迹丰富的成都都令年少的他震撼不已。张忠谋的这段经历不仅映射了时局的动荡,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飒爽英姿的精神气概。
事隔多年回望这段漫漫迁徙之路,他深感今日便利快捷的出行生活与当时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也由衷感叹这正是“伟大时代”的真实写照。除了家族与战争背景,本章还揭示了张忠谋早年教育与文化熏陶的双重影响。虽然从小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但18岁即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就读,成为课堂上唯一的华人,切身感受西方文化与教育氛围。之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最终投身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半导体产业。从他青年时期的学习选择以及与集成电路发明者杰克·基尔比的接触,可以见证个人志向与时代前沿科技潮流的紧密结合。这样的背景也为后续创立台积电,以及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忠谋自传第一章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望,还是一段未来的启示。战争动荡虽摧残人的生命与家园,但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孩童时期的丰富经历、跨文化的教育背景、对技术进步的热情与责任感,使他成为连接东西方科技与商业的桥梁。揭示了在“伟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一代人如何承载梦想,披荆斩棘,迎接机遇。如今,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其底蕴正源自于创始人张忠谋那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岁月。阅读首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科技领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始终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贡献精神。
历史的洪流中,他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开创者。未来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将继续在他的故事与精神中找到行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