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考珀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不仅以优美的文学作品闻名,还因其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而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在1784年,考珀通过致《绅士杂志》的信件,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获得并饲养三只野兔——普斯(Puss)、蒂尼(Tiney)和贝丝(Bess),以及它们各自鲜明的性格和饮食习惯。考珀的这篇文学化但又极具科学观察价值的信件,成为研究野兔性情和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珍贵史料。考珀在信中提到,普斯、蒂尼和贝丝虽然都是野兔,但性格迥异。普斯性格温顺,能够与人亲近,喜欢在考珀的膝上安眠,还会用舔手表达感激,展现出对人类的依赖与信任。蒂尼则性格倔强难驯,即使经过耐心照顾,仍然表现出戒备和好斗的态度,用咕哝和咬人来回避亲近。
贝丝则显得勇敢自信,从小就是大胆的角色,擅长跳跃和嬉戏,甚至在与家中的猫咪互动时表现出强势。考珀为它们量身打造了精致的生活环境。他亲手制作了带有排泄孔的独立小屋,保持干净卫生;白天让它们自由活动,晚上则各自返回自己的“卧室”安眠,从细节上体现了他对野兔的关怀和尊重。在饮食上,考珀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与尝试。他指出,野兔并非以草为主食,而是喜欢牛至、蒲公英和生菜等多样的绿色蔬菜。更有趣的是,他发现野兔喜欢吃细白沙子,推测其在消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面包、胡萝卜薄片、苹果皮和麦秸秆等都成为它们的佳肴。考珀特别注意食材质量和喂食时间,确保野兔的饮食科学合理。他的养兔经验反映了18世纪英国对于野生动物饲养和自然观察的早期科学精神。考珀在信中还强调了野兔的敏感与聪慧。他观察到野兔会通过变化的神情辨认同伴,每只野兔都有独特的面部表情,这种细微的区别令他能够轻松区分。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例如新的地毯补丁或陌生气味会引起严密的审视,显示出它们天生的警觉性和适应能力。
令人感动的是,考珀通过这些野兔反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谴责猎人对野兔的追逐,指出野兔作为聪明和感恩的动物,本应获得更多的理解与保护,而非被视作猎物。他的信件不仅仅是宠物养护的经验总结,更是一篇关爱自然的呼吁之作。考珀的这三只野兔中,蒂尼于九岁时因伤去世,贝丝不幸早夭,普斯则活到了十岁多,直到生命尽头依然表现出活力和机敏。考珀还记录了普斯与一只从未见过野兔的猎犬间的互动,二者和平共处,甚至共同进食,这展示了跨物种之间友好相处的可能。他甚至为去世的蒂尼题写了一首富有情感的墓志铭,生动描绘了它的性格和生活,流露出他对宠物的深厚感情。
威廉·考珀与宠物野兔的故事,跨越了文学与自然观察的界限,是18世纪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对这段逸闻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考珀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敏锐的观察力,更能对传统意义上野兔作为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形象有全新认知。今天,随着现代宠物文化的兴起和动物权益意识的增强,考珀的养兔经历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理解和尊重动物的天性,适应并满足它们的生活需求,不仅能增进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也能促进生态和谐。考珀的文字让人们对野兔这一普遍但鲜有深入了解的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们从单纯的猎物角色中跳脱出来,成为有感知、有情感的生命体。此外,考珀作为同时代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他阅读并投稿于《绅士杂志》,其内容涵盖科学、政治、自然等多领域,足见他涉猎广泛,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对于探索世界和记录认知的热情。
信件的发表也透露出当时绅士阶层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珍视。如今,《考珀与牛顿博物馆》收藏了这封信的珍贵文献和相关展品,为公众提供了解这段历史和自然观察史的窗口。博物馆通过举办相关展览和教学活动,延续考珀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激发新一代对动物保护及环保的关注。回顾威廉·考珀饲养宠物野兔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文学大师细腻感性的另一面,更透视出18世纪人们逐渐建立起的现代动物观与自然意识。这段情谊跨越时空,温暖而珍贵,值得我们用心品味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