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GLP-1类药物因其在减重和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优异效果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和替格列汀(tirzepatide)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使这类治疗手段迅速走红。不同于传统的减肥方法,GLP-1药物通过调节食欲和改善代谢,实现显著的体重下降和心血管风险降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福祉。然而,看似健康的身体指标已经开始让寿险行业陷入困境。寿险公司依赖大量历史数据来精准预测投保人的死亡风险,进而制定合理保费和承保方案。传统的风险评估主要围绕HbA1c、胆固醇、血压和BMI等核心指标展开。正巧,GLP-1药物可以显著改善这些指标,在短时间内让患者的健康状况看起来焕然一新。
寿险公司的承保人员因此可能被“假象”的健康状态所迷惑,将本应高风险的客户误判为低风险,诱导出现“死亡率滑移”问题。所谓死亡率滑移,指的是因承保时误判风险,最终导致保险公司承担超出预期的赔付责任的现象。自2019年以来,死亡率滑移的比率几乎翻了三倍,达到了惊人的15.3%。这意味着每六个寿险保单中,就有一个存在严重的风险定价失误。在实际案例中,部分投保人凭借GLP-1药物快速达到理想BMI,且合并症状不明显,易于通过常规的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获得低风险评级。殊不知,许多人在停止药物治疗后,往往会出现体重反弹及血糖血脂的恶化,从而重新进入高风险人群,保险公司却因承保时的判断失误,陷入赔付危机。
如此复杂的风险挑战,促使保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承保流程。除了更精确地询问体重变化是否因药物导致之外,他们还尝试引入行为科学中的锚定效应,通过明确的数值参照(例如过去12个月内体重是否因减肥药物变化超过10公斤)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面对使用GLP-1药物的客户,保险公司普遍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部分直接拒保,部分要求提供维持减重的证明,或者在风险评估中人为提高BMI指标作为安全缓冲。这些措施虽属权宜之计,但难以从根本解决因药物使用而带来的估价失准问题。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当前大量患者视GLP-1药物为短期体重管理工具,但科学研究已表明持续使用GLP-1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总体死亡风险。这意味着,如果患者能够保持药物依从性,寿险承保的风险实际上或许降低。
然而,现实情况是,约65%的患者在用药一年内选择停药,导致体重和健康指标反弹,医院档案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长期健康状况,增加了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寿险企业而言,摸索并形成稳定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保险公司开始积极寻找与医疗健康管理、药物供应链合作的机会,以推动患者的长期依从性和健康管理。此举不仅有助于稳定保险风险,还能通过预防性健康管理减少未来大额理赔,形成真正的多赢局面。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不少保险公司对于如何有效促进用户持续使用GLP-1药物尚无明确方案,常以“全面护理”或“配套服务”作为泛泛之辞,缺少切实可行的执行路径和数据支持。相比之下,医疗领域类似的依从性问题在他汀类药物管理上已有成功经验,通过延长处方周期(如从30天延长至90天),设立智能提醒等手段显著提升患者坚持服药率。
类似的思路完全可以应用于GLP-1药物的管理中,例如提供三个月一剂量的套餐选项、简化暂停后再启动的流程,以及利用行为学原理设计提醒系统,从而有效降低中途停药率,稳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和保险风险。金融科技与医疗技术深度结合,可以带来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GLP-1类药物价格因专利到期和新药入市逐渐下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数以百万计的新用户进入保险体系。保险公司若能率先构建起完善的健康管理和风险评估体系,将抢占巨大的市场先机。反之,迟缓应变的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赔付压力和竞争劣势。GLP-1药物正在重塑寿险行业的承保逻辑,其影响远超表面体重数字的变化。
对于投保者而言,诚实完整地披露用药史以及积极配合健康管理,是确保获得合理保费和保障的基础。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掌控数据准确性、创新承保方法、推动用户依从性,将是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提升,保险行业将迎来更智能、更精准的风险管理时代。GLP-1药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交织,只有勇于革新的公司才能在未来市场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保险与医疗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