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尤其是其东部靠近泰国边境的地区,正经历一场隐秘而严重的犯罪浪潮。诈骗中心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尽管2025年2月政府曾发动大规模打击行动,这些犯罪据点依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卫星影像和逃脱者的证词为我们揭开了这背后的残酷真相以及持续蔓延的规模。 位于KK公园的诈骗中心是最大的诈骗基地之一。根据一位拥有南亚背景的男子描述,他曾被囚禁长达六个月,期间被迫参与所谓的“恋爱诈骗”。这种诈骗方式通过伪造浪漫关系,诱骗受害者付款。
站在单间狭小的空间内,他与七名同伴挤在一起,每天工作长达十六个小时。暴力和虐待是这里的常态,这名男子回忆有主管曾用靴子殴打他,甚至有同事被拖到“刑讯室”,遭受殴打后无法站立。 通过16幅卫星影像,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诈骗中心大多建在此前荒无人烟的空地上。它们沿着缅甸与泰国交界处,特别是在缅甸克耶邦周边密集分布。早在2010年代中后期,中国扶持的博彩业在此地区快速发展,然而伴随疫情冲击博彩业衰退,许多场所便改建成网络诈骗的基地。 这些诈骗中心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是专门设计的布局,用以严密监控工作人员,四处围绕高墙与栅栏,设置诸多瞭望塔和摄像头,严格防止人员逃脱。许多设施的监控装置并非为了防止外人入侵,而是限制劳动者外出自由。其次,这些基地规模宏大,部分建筑高达四层,配备篮球架、餐饮店、甚至医院等设施,营造出一个封闭的“小社会”。这是因为大多数“工作人员”几乎无法自由进出。第三,这些诈骗园区多依河而建,设有船坞,便于通过水路与泰国之间的秘密运输,这种跨境走私行为为诈骗网络的物资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 缅甸自2021年军事政变后局势日益混乱,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管控边境地区。
当地武装组织,特别是克伦邦边境警卫部队(BGF),成为重要的实际掌控者。美国、英国和欧盟对BGF领导人及相关人员实施制裁,指控其协助诈骗和人口贩卖活动。通过内部文件交叉对比,发现BGF成员在多家投资诈骗中心的公司中担任高管,显示其与诈骗基地存在紧密联系。BGF对此坚决否认涉及诈骗业务或投资相关利益。 诈骗网络的利润极其丰厚,使得这些基地不仅在打击后迅速重建,反而不断扩大。一些诈骗工作人员甚至描述,每当诈骗款项超过十万美元时,营地中就会敲响中国式大鼓,提醒所有人这一喜讯。
然而,这些巨额利润的背后,是对工作人员严重的剥削和虐待。电击、殴打、超时劳动成为他们的日常,有些人被迫一日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未完成业绩则遭受体罚。据专家称,这种状况已接近现代奴役,许多被迫者是被人口贩卖到这些诈骗中心,完全失去自由。 诈骗中心的影响远不限于缅甸本国,其黑恶产业链已渗透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发布报告指出,类似诈骗活动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边境地带亦有分布。一些缅甸犯罪集团为了躲避打击,已将运营基地转移至邻国。
日本也深受其害,多名国民卷入诈骗网络被拘捕,警方加强了与当地政府的协作,针对“Tokuryu”等通过社交媒体组建的匿名流动犯罪集团展开严打。 据联合国统计,仅2023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诈骗中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0亿美元,远超许多毒品贩运集团的收益。泰国网络犯罪调查局局长直言,诈骗组织是全球犯罪中收入最高的团伙之一,打击难度极大,因为他们不断变换犯罪手法和基地位置。专业人士呼吁强化国际间协作,联合应对跨国诈骗犯罪。 针对诈骗中心快速发展的调查依赖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卫星影像分析、夜间光照数据监测、移动设备定位数据追踪等。通过对几个重点诈骗基础设施的连贯观察,研究者确认即便官方进行清剿,多个诈骗复建项目仍在持续施工中。
手机位置数据揭示操控诈骗活动人员在不同基地间频繁流动,显示背后的组织高度协调并且系统化。 这些诈骗中心的存在不仅剥夺了受害者的财产,更严重践踏了被绑架者的人权和尊严。在无尽的恐惧和痛苦中,众多被囚禁者甚至怀疑信仰的力量,恳求有朝一日能够摆脱罪恶的枷锁。国际正义使命组织等非政府机构致力于营救逃脱人员,为他们提供心理和法律援助,推动国际社会聚焦这一长久被忽视的“现代奴役”问题。 随着网络诈骗模式的日益多样化,犯罪网络也在不断进化,通过社交平台诱骗人才和目标,构建遍布全球的诈骗网络。缅甸诈骗中心的例子彰显了武装冲突、非法经济活动与跨国犯罪如何深度交织,导致了地区安全和人道危机的复杂局面。
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区域性合作、信息共享和严格执法,以打破这些庞大而隐秘的诈骗产业链。 未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缅甸边境诈骗中心关注度提升,多机构联合调查和干预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打击网络诈骗的同时,也必需注重受害者保护和人道援助,帮助这些受压迫者重获新生。面对诈骗网络日渐繁衍的现实,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必须保持警惕,携手共筑防线,遏制这一跨国犯罪行为,维护区域和全球的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