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現代化都市的繁忙街頭,有一間不起眼的小店仍然保留著手工雕刻麻將牌的古老技藝。這門古老的工藝正面臨存續危機,而這間店的主人何秀媚,是本地少數仍堅持用傳統方法打造麻將牌的匠人之一。隨著城市發展腳步加快與工業化生產普及,何秀媚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成為文化傳承與現代化衝突中的一個縮影。何秀媚從13歲起便跟隨父親習藝,開始了逾四十年的刻牌生涯。她家的麻將牌生產店鋪「金發麻將」,自1962年創立以來,見證了香港從傳統製造業到現代大都會的蛻變。過去香港曾擁有超過20位麻將牌雕刻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行業協會,彰顯該工藝當時的繁榮景象。
但隨著製造業重心南移及大量機械化生產取代,現今這些匠人逐漸凋零,手工麻將牌的市場規模大幅縮小。麻將不僅是東亞文化中廣受歡迎的牌類遊戲,更是華人社群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和社交儀式。從小孩在農曆新年與親友一起學習遊戲,到長者們全年反覆聚牌,麻將承載著代代相傳的生活記憶與情感連結。傳統麻將牌以木材、象牙或竹子製成,每一塊牌經過工匠手工切割、拋光、雕刻再上色,是工藝細緻度與耐用度的體現。何秀媚在香港紅磡區的一條狹小巷弄中操刀,她的工作坊藏匿於樓梯底層,空間僅數平方米,店舖陳設簡陋且充滿年代感。工作坊內陳列著老照片、陶瓷罐、老舊筆記本,甚至還有一個柔和紅光照耀的小神龕。
每天早晨近十點,她準備好專用工具與琥珀色的貝克萊塑膠牌,開始工序繁複的雕刻工作。雕刻一套完整的144塊牌需時10至14天,每張牌大小比郵票略大,雕刻細節包括四種花色的符號、東南西北風向牌、花牌及龍牌等。她依靠傳統的一字形及蛛旋工具,用指腹穩穩托著牌坯,雕刻出優雅的筆劃和繁複的花紋。完成雕刻後,何秀媚將利用年代久遠的顏料瓶細心手繪色彩,層層上色令牌面文字與圖案生動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極高的耐心與靈巧的雙手,絕非機械能解替代。她是目前香港僅存少數麻將牌匠人之一,更是唯一女性匠師。
年屆68的她早已感受到視力衰退和手部酸痛的不適,而新世代手工藝學徒的缺乏,讓這項技藝愈發岌岌可危。儘管如此,何秀媚不願將技藝傳授他人。她坦言自己「從未有興趣教學」,也拒絕了多次來自文化機構和藝術家的邀請。她更戲謔說自己如果退休會感到無聊,寧願繼續以自己的節奏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在2014年將麻將牌雕刻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提供資金支持相關研究與保存計畫,但實際效果有限。由於手工工藝與大規模工廠生產的價格差異和效率落後,傳統麻將牌很難與廉價而多變的工業製品爭市場。
當下許多麻將館與玩家都選擇從中國大陸進口機制產牌,價格低廉且款式多樣,令傳統手工麻將牌的市場空間日益縮減。然而,手工雕刻麻將牌所代表的獨特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是機械批量生產難以企及的。它見證了家族傳承、匠心堅持,以及香港本土手工藝人生活縮影。何秀媚的艱苦雕刻與對傳統的不懈守護,不僅讓我們反思文化保護的意義,也令更多人開始關注這門將可能隨著年代消逝的珍貴手藝。在快速變遷的城市,用傳統工藝製作的麻將牌像是一道橋樑,連接過去和未來,也提醒著年輕一代珍惜和傳承祖輩留下的文化瑰寶。隨著何秀媚逐漸放慢工作節奏,這項古老技術的生命力堪憂。
然而,只要她雙手還能握住刻刀,她仍將繼續一塊一塊地完成麻將牌,延續這個逾半個世紀的手工藝故事。這不僅是個人的職業,更是對香港文化歷史的深情守望。未來的路在何方仍充滿不確定,但何秀媚和她的麻將牌,無疑是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