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和媒体里,常常能听到一种隐含的偏见,那就是“大多数人很愚蠢”或者“普通人无法正确理解复杂问题”。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公众话语权的分配,也塑造了我们面对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现象时的态度。对这个观念的质疑和反思,由美国科技评论者安迪·马斯利提出的“你在假设大多数人愚蠢吗?”测试为具象切入点,逐步揭示了这种预设偏见的荒谬和危害。 马斯利认为,我们不应把大多数人看作知识贫乏或不理性的个体。诚然,大多数人在某些专业领域或抽象知识上的确可能了解有限,比如半数的美国人不清楚三权分立的具体内容。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愚昧无知”。
人们的智能和判断力更多体现在与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经验,他们往往能够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选择。正因如此,很多流行的社会问题解释,在隐含“多数人愚蠢”的假设时往往难以站住脚。 例如,在健康饮食话题上,一个流行的观点说美国人之所以不健康,是因为医生没有普及健康饮食知识。但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其实已经懂得哪些食物更为健康,即便他们不能详尽分析宏量营养素的配比,仍能从经验中判断自己的饮食存在不足。换句话说,问题并非知识缺失,而是在行动和持续实践中面临障碍或诱惑。由此可见,将问题归咎于“人们无知”是一种过于简化且贬低人的解释逻辑。
另一个马斯利借鉴的概念是斯特凡·舒伯特提出的“梦游偏差”,它描述了我们在预测未来趋势时,经常低估人们防范风险、规避负面结果的能力。历史上诸多预言中的灾难并未成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成员展现了应对危机的决心和创造力。将大众视为因盲目而导致“梦游式失败”,未免过于悲观和自负。 马斯利的测试原则对当前热议的人工智能话题同样适用。以ChatGPT等生成式AI为例,许多批评声音认为它会侵蚀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甚至让用户变得懒惰和无脑。然而,如果我们以“你在假设大多数人愚蠢吗?”的视角观察,便会发现多数使用AI的学生其实并非不理解其中的权衡。
他们知道用AI写作可能牺牲一定的学习深度,但却愿意为了节省时间而做出选择。这种权衡是理性的,不应被简单标注为“愚蠢”,而应被视为现代学习方式中出现的新现象。 此外,某些研究表明,越频繁与AI聊天的人越感到孤独,也引发了对代际交流和人机关系的讨论。虽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结论,但深入思考却提示我们,推测一个陌生人反思自己社交行为的娴熟度,需要谨慎和尊重。过于简化地告诫他人使用AI可能导致孤独,也隐含一种对谈话对象智能或情感理解的低估。类似情况在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影响研究中也同样存在。
马斯利还指出,“AI聊天机器人毫无用处”的断言其实暗含了低估人类判断力的偏见。当前全球约有10%的人口每周使用这些工具,如果真那么无用,这些用户无疑属于“极端愚蠢”的范畴。然而,绝大多数人会基于对自身需求的评估和体验反馈继续使用这些工具,这说明AI确实为他们提供了某种价值。即便存在弊端,也难掩其功效与人类使用者的理智选择。 综上,“你在假设大多数人愚蠢吗?”测试实质是一种反思偏见的思维工具,提醒我们警惕在对人群知识和行为的解释中夹带歧视意味。尤其在面对新技术和复杂社会问题时,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保持谦逊与开放。
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也激发了很多担忧,但这些担忧不能成为轻视和贬低普通智能的借口。 恰恰相反,尊重普通人的经验智慧和选择是构建更有效对话和政策的关键路径。教育体系问题、技术伦理挑战、社会信息传播困境,都离不开对大众心智和学习路径的准确理解。未来社会需要更多包容和理解,而非以愚昧论断来推卸复杂问题的责任。 通过关注平凡个体的理性与能动性,我们能够更真实地把握社会运转的脉络,打造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在面对人工智能不断介入生活的浪潮中,守护和提升公众的认知能力是一项持续工程,但绝不意味着放弃信任或预设多数人不具备判断力。
让我们以马斯利的“你在假设大多数人愚蠢吗?”测试作为思考的切入点,反思那些基于低估和歧视所构建的观点。这样的反思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警示我们在复杂世界中,智慧不只是专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