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西兰杂货市场由少数大型超市集团主导,形成了显著的市场集中度,包括Foodstuffs和Woolworths在内的三大超市集团占据了约82%的市场份额。这种市场结构导致了供应链中的显著权力不平衡,使得新兴供应商和小型零售商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新西兰竞争监管机构商务委员会(Commerce Commission)正在积极推动对现有杂货供应守则(Grocery Supply Code)进行审查与完善,目的在于建立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各方利益并提升消费者体验。 商务委员会指出,当前的市场环境导致了一些负面现象,首先是大型超市凭借其市场主导地位能够左右供应条款,施加不公平要求。例如,超市可能会向供应商收取陈列、补货等日常零售工作费用,这些费用往往由供应商负担,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商的经济压力。此外,供应商在与超市谈判促销活动和价格调整时,往往缺乏协商的主动权,面临超市单方面作出的扣款行为,而这些扣款有时并未获得供应商的书面同意。
因超市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供应商往往不敢强烈反击,担心失去上架机会。 为回应这些挑战,商务委员会提出的草案建议包括限制超市向供应商收取日常零售任务费用的情形,规范供应链中促销谈判和付款扣减的透明度,并要求超市在进行某些业务活动时必须保留完整记录以便审查。通过这些措施,委员会希望能够削弱大型超市的市场支配力,让更多新兴供应商和小零售商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从而提升市场多样性和创新力。 此外,委员会还关注到促销付款和返利政策在市场中的不平等现象。现有的返利和促销资金更倾向于大规模、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而新进入市场或规模较小的零售商则难以获得这些激励,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监管机构计划通过修订规则,确保返利和促销资金的分配更透明、更公平,从根本上打破大企业的垄断优势。
新西兰消费者也将从监管加强中受益。市场垄断通常导致产品种类和价格缺乏竞争,从而不利于消费者利益。通过完善杂货供应守则,促使市场形成健康竞争,消费者可享受到更多选择、更合理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此外,公平的市场环境也有助于提升本地生产商和新兴品牌的活力,推动新西兰本土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次政策修订过程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商务委员会正广泛听取供应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的反馈,力求制定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最终方案。委员会计划在今年九月发布最终报告,并设定12个月的观察期以检测新措施的成效。
如果在观察期内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监管机构将考虑赋予更强的立法权力,以强制执行相应规定。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举措标志着新西兰监管部门在应对市场集中和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虽有部分大型超市可能反对限制措施,但整体而言,加强监管将促使市场更加健康发展。长远来看,提升供货链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有助于激励创新、促进多元化发展,最终塑造符合市场及消费者利益的新生态。 总的来说,新西兰杂货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不对称问题正迎来系统性的调整。随着监管机构积极介入,推动供应守则的完善,未来的市场格局有望更加公平合理,中小企业和新兴供应商获得更大发展的空间,消费者也将受益于竞争带来的多样选择及合理价格。
这类政策创新不仅体现了新西兰政府深化市场监管的决心,也为全球范围内探索优化零售供应链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随着相关规定的逐步落地和完善,新西兰杂货市场的公平竞争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