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作为一种传统的贸易保护工具,被许多国家政府用以保护本土产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市场中,这一政策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关税政策的出台普遍被视为反倾销以及抵御国外“低价倾销”的有效手段,旨在为本地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贸易复杂性的增加,关税所带来的影响远比表面上所见复杂得多。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议题是关税如何通过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资本配置效率的降低,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以南非制造业为例,研究表明关税和资本错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资源错置不仅削弱了盈利性高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抑制了投资效率,而且造成整体生产率的显著下滑,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潜在瓶颈。贸易保护政策通过提高进口竞争产品的成本,实质上为低生产率的企业提供了“庇护”,使它们能够维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
这种政策效应使得资本等生产要素未能有效流向高效率的企业,造成所谓的资本错配现象。即在一个行业或经济体内,资本无法按照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进行最优配置,反而集中流向那些效率较低但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这一现象削弱了整体生产率的提升空间,导致了经济体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基于南非税务行政数据和制造业行业划分,对2010年至2018年期间71个制造行业的企业资本配置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采用结构化的经济模型对资本错配的不同来源作出区分,其中包括与企业生产率相关的扭曲、企业固定性扭曲、信息不确定性及资本调整成本等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关税水平的提升与企业间资本配置的扭曲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生产率相关的扭曲和价格加成(markup)分布的加剧最为明显。
经济学模型估算显示,进口关税每提升一个标准差(约6.5个百分点)将通过资本错配机制导致制造业整体生产率下降约2.8%至6.2%。这种损失的规模凸显了关税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隐性成本,同时也验证了贸易政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潜在破坏性影响。关税对资本配置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源流向上,还涉及到企业市场势力的变化。研究发现,受保护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价格加成分布更为离散,这意味着政策的保护使得市场竞争减弱,部分低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获得较高利润,进一步削弱行业整体效率。这种价格和利润的分化加剧了资本错配问题,进而对整体经济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除了扭曲资本配置以外,关税还可能通过限制进口生产要素的多样性,抑制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进口受限导致可用中间投入品种类减少,成本上升,制造环节的创新和调整空间被压缩,长期来看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端倪也在南非制造业数据中有所体现,尽管关税暂时提供了竞争缓冲,但其对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衡量资本错配的方法,如资本生产率的简单波动幅度,往往难以揭示关税对资源配置扭曲的深层次机制。采用更为细化的结构模型可以分辨不同的误配来源,厘清关税对资本错配的影响路径,从而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此外,生产技术和企业规模异质性也是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南非制造业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内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势力存在差异,未考虑这些异质性会高估或误判资本错配的实际程度。
通过引入技术异质性和市场加成的考量,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主要被计入为固定扭曲部分,从而避免了模型对生产率损失的过高估计。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研究结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首先,虽然关税短期内有助于保护本地企业和就业,但长期来看其导致的资本错配和生产率下降可能抵消保护带来的经济利益。设定关税时需要权衡短期与长期效益,避免过度依赖贸易保护政策。其次,需要注意到关税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差异化影响,保护低效企业可能阻碍产业创新和升级,降低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贸易政策应当更精准地辅助提升全行业效率,而非仅仅保护弱势企业。
第三,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贸易政策的合理设计,还需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制度环境,减少非关税壁垒和企业融资约束,为高效率企业的资本积累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资源的自然流转和配置优化。展望未来,研究贸易保护政策的动态影响,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深度挖掘创新、生产技术异质性与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和政策参考。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资源错配问题将依然是经济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总而言之,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传统手段,虽然在特定经济环境中能够提供短期的缓冲作用,但其通过资本错配对生产率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南非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充分表明,关税提升导致资源未能有效流向最具生产率的企业,加剧价格加成和市场不均衡,最终削减了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政策制定者应综合考虑这一影响,谨慎设计贸易保护政策,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