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举办了一场重要的研究生经济理论考试,这场考试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学界的核心关注点,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学术界对经济理论教育的要求和标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学科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细致解读这场考试的题目设置,可以窥见当时学者们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期待。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考生用约两个半小时完成三道开放性论述题,涉及利润与工资的经济理论解释、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及其应用、以及货币数量与生产就业关系的宏微观分析。第二部分则为一小时半的选择性答题,考生需从五个问题中三选三,内容覆盖效率垄断、成本价值关系及其不同学派观点、寡头垄断问题的理论难点及分析、两大利率理论争论、以及线性规划与边际生产率理论对要素价格的解释。第一部分题目聚焦于经济学两大传统领域。
一道题目要求考生探讨利润或工资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考察从古典经济学时代至今的理论演进,比对不同流派对利润形成及工资决定机制的理解。另一题关注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这两个经济学分析工具分别代表了整体市场体系分析和单一市场分析,理解两者的联系和应用对于经济理论的深化至关重要。最后一道题目比较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数量与经济产出、就业水平之间关系的观点,这体现出当时经济学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日益明显。第二部分的问题更具专业性和挑战性。完全区分的垄断相比单一价格垄断在效率上的优劣,反映了工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与社会福利的深入探讨。对于成本理论的考察,则借助马歇尔、李嘉图、杰文斯及奥地利学派等历史经济学大师的学说比较,让考生理解价值与成本之间复杂关系及其理论分歧。
寡头垄断问题的理论困难说明经济学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寻找稳定均衡的重要挑战,批判性分析某些理论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贷款基金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对比,体现了在利率决定机制上的两种不同分析框架,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最后,线性规划技术和边际生产率理论对生产要素价格的解释拓宽了经济计量与数理经济学之间的交叉视野。除了题目本身,考试环境和学术背景也值得深入考察。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宏观经济学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凯恩斯革命的深远影响刚刚被广泛接受,经济学方法日趋严谨,数学工具愈加丰富。哈佛作为当时顶尖学府,其经济系引领理论创新和教学模式,考试设计紧扣理论前沿,鼓励学生掌握多样理论,具备批判分析能力。
该考试从内容设置方式上来看,注重考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整体掌握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纯粹计算和公式应试,更重视分析阐述。这一风格与后期经济学研究生考试逐渐数字化、专业分工细化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时代教学理念的变迁。如今研究这场考试,有助于理解经济学教育的历史轨迹,以及经典理论如何向现代经济学发展转型。它不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教育资源,也为经济学学生提供了反思理论学习深度与广度的镜鉴。同时,试题涵盖的经典经济理论一直是经济学核心范畴,这些问题至今仍激励学者们深入研究市场结构、货币政策及价值理论。结合当代经济学进步,可以显现出学科持久生命力和不断演化的知识体系。
总体而言,哈佛1960年4月经济理论研究生考试不仅是一场学术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段经济思想发展的浓缩体现。通过研究这一考试内容,读者能够体会不同经济学流派间的辩证关系,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它也提醒当代学者和教育者,经济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数据和模型,更在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解读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