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界对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的关注逐渐升温。所谓的可重复性,指的是其他研究团队在按照原始实验方法和条件重复实验时,能够获得相似结果的能力。高水平的可重复性是科研诚信和可信赖性的基石。然而,一项由巴西研究者主导的空前规模的生物医学可重复性项目却令人惊讶地显示,数十项被广泛引用的生物医学研究在复验中未能通过验证,这一结果再次引发全球对科研质量和透明度的广泛讨论。这项由巴西联邦大学里约热内卢校区(UFRJ)发起的巴西可重复性倡议(Brazilian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汇集了超过50个研究团队,共计213名科学家参与,对1998年至2017年期间以巴西为主要研究阵地的多篇生物医学论文进行验证。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根据研究领域或影响力筛选论文,而是依据生物医学领域内三种最常用的实验方法随机选取目标论文,从方法论角度系统评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细胞代谢分析技术、基因扩增技术以及针对啮齿类行为记忆的迷宫测试。每个实验设计都会由至少三家独立实验室进行重复操作,确保复现结果的客观性和多样性。评估的标准则包括统计学显著性、结果方向一致性以及效应大小等多个维度。然而,遗憾的是,在总共完成的97次有效复现中,仅有不到一半的实验能够重复出相似结果,更有甚者,符合全部评价标准的比例仅约为21%。这一比例与之前一些国际大规模可重复性研究结果相仿,但考虑到此次项目横跨多个实验技术并聚焦于单一国家的研究成果,其科学价值和启示意义更为深远。项目负责人之一、UFRJ的元科学家玛丽安娜·布埃查特·德·阿布鲁(Mariana Boechat de Abreu)指出,这些发现揭示了科研中固有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研究团队的偶发错误。
她强调,该项目的启动恰逢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科研活动,为研究协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在多方意见分歧处理实验标准时,也体现出科学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实验的原始论文往往在效应大小上有所夸大,相较于复现的实验数据,其结果呈现出平均大约60%的减少。这种“效果夸大”现象反映了科研发表过程中潜在的选择性报告和发表偏倚问题,这不仅影响后续研究人员的实验设计和投入,也在临床转化和政策制定层面增加不确定性。面对这一局面,巴西科学家们呼吁政策制定者、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共同努力,建立更完善的科学监督和奖励机制,推动科研方法的标准化和公开化。同时,倡议重视基础科学训练与开放数据共享,促进实验透明度,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科研整体质量。巴西可重复性倡议所采取的“方法导向”策略,体现了元科学领域的新思维,即突破传统按学科划分的研究验证路径,强调技术层面的综合评估,力求从根本上捕捉科研体系的结构性弱点。
这种思路未来有望被更多国家和研究机构采纳,用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提升成果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这一研究成果反应积极,许多科学期刊和学术机构开始重新审视已有的审核和发表机制,探讨引入更严格的复现性要求。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临床转化与患者健康直接相关,确保科学发现的稳固性显得尤为关键。巴西此次的研究不仅提升了学术界对本国科研现状的认知,也推动形成了以证据为基础、持久改进科研生态的共识。这对于激发国内科研人员自我反思、改进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流程,更好地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期待,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开展,全球科研共同体将在增强透明度与合作的基础上,逐步破解重复性难题,突破科研信任危机,推动科学进步惠及社会大众。
总的来说,巴西的这场生物医学可重复性大考为全球科学界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科研不是孤立的孤岛,而是需要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开放协作、严格的方法标准和系统监督,才能确保科学知识的可靠传承和创新发展,让科研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