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广泛应用正在悄然改变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自2022年底公有生成式AI工具问世以来,它们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也引发了一系列数据安全隐患。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利用这些工具提升沟通效率和业务处理速度,但与此同时,敏感数据可能无意间被上传或输入到公共AI平台,导致机密信息面临巨大暴露风险。面对这一现象,许多企业初步采取了屏蔽访问公共AI应用的措施,试图阻止数据外泄。然而,经验和最新的安全研究表明,单纯阻断并非长久之计,且常因员工采取变通手段导致“影子AI”风险日益严重。 影子AI指的是在企业官方监控之外,员工私自使用不同AI应用程序处理工作数据的情形。
这种行为使得企业对AI使用的可见性急剧下降,管理盲区越发明显。根据Zscaler ThreatLabz团队的调研,2024年AI及机器学习相关流量较前一年激增36倍,企业内部实际使用的AI应用程序超过800种。无论如何封锁,员工总能够借助个人邮箱、手机设备甚至屏幕截图等方式,将企业敏感信息传递到公共AI平台。可见,遮蔽表面使用痕迹并未真正遏制风险,反而让安全团队难以全面掌控数据流向。 反观过去SaaS工具的普及,企业同样经历过相似的阵痛。早期,云端文件共享平台的无节制使用让信息泄露问题频发。
最终,企业采取了为员工提供安全、便捷的单点登录云存储解决方案,既满足了用户需求,又强化了数据管控。同理,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管理,企业也应从严密禁用转变为赋能管控。生成式AI带来的潜在风险远比传统SaaS复杂:一旦企业机密被用于训练公共AI模型,相关数据无法主动删除,风险持续且难以逆转。 因此,构建全方位的AI应用可视化管理体系,是防止数据泄露的首要前提。没有清晰的使用地图,任何政策措施都如盲人摸象。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流量监控技术,实时捕捉员工连接的AI服务信息,识别访问人群及频次,并据此合理评估风险等级。
依托这种精准监测,安全团队能够打破“影子AI”现象,获得主动治理的能力,从而制定更切实可行的策略。 除了透明度,策略的灵活性尤为关键。传统的“全部允许”或“全部封锁”的极端做法,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零信任理念在此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持续且动态的安全验证,不信任任何默认权限。基于上下文的策略引擎可针对不同应用、不同用户、不同数据类别实行差异化管理。例如,当用户需要使用某公共AI服务时,系统可自动启用浏览器隔离技术,防止敏感数据通过复制粘贴直接输入AI界面;或者引导员工使用企业审批的内部AI工具,满足创作需求的同时避免数据外泄。
此外,智能数据泄露防护(DLP)技术成为保障企业数据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屏障。以Zscaler为例,其云端DLP系统在拦截涉及财务信息、个人身份数据、源代码乃至医疗信息等关键数据发送至公共AI平台方面,累计阻止了超过400万起潜在违规事件。若无这些实时策略执行,企业将面临惨重数据损失,引发法律监管和品牌声誉的双重危机。综合来看,数据保护并非阻碍AI工具的利用,而是实现安全赋能的关键前提。 赋能用户与保护数据的平衡,强调安全与生产力并行不悖。企业若能为员工打造快速、便捷且安全的官方AI应用环境,员工使用公有云AI的需求和冲动将有效得到掣肘。
换言之,提供官方支持的替代方案,既满足用户创新需求,又保证了企业核心资产的安全边界。技术驱动的策略与对员工习惯的孕育相辅相成,是现代企业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生成式AI的应用只会愈加普遍和深入。企业的信息安全格局也将随之不断调整和进化。唯有时刻保证真实透明的流量洞察,灵活细致的零信任政策,和智能高效的数据防护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在推动创新的同时构建坚实可信的安全堡垒。赋能用户和防范数据流失并不是对立的命题,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分割的双翼,为未来智能办公模式提供稳固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