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理念的普及和政策趋严,电动汽车(EV)成为汽车产业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传统汽车巨头通用汽车(GM)曾高调宣布将在2035年前完全淘汰燃油车,全面转型为电动汽车制造商。然而,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通用汽车却因亏损高达60亿美元的惨烈财务表现,悄然调整其电动战略,重新将份额重回燃油车生产。这一转向不仅揭示了GM面临的巨大困境,也反映出整个汽车行业电动化进程的复杂性。通用汽车的财政压力是这次战略调整的核心因素。2024年,因非现金性质的重组费用和中国合资企业的减值,GM净利润大幅下滑,从上一年的101亿美元跌到仅60亿美元。
同时,公司因为暂停无人驾驶业务Cruise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承压。虽然GM仍对未来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保持乐观,期待未来能触及收支平衡,但目前电动车销量仅占总收入9%,远远无法替代传统燃油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事实上,燃油车尤其是皮卡和SUV依旧是公司收入的中流砥柱,占美国产销量的70%以上,提供了撑起GM研发和战略转型的资金基础。GM近期宣布斥资40亿美元改造密歇根奥里安工厂和兰辛工厂的举措,表面上看似坚定电动化决心,但细究却透露出调整的真实信号。奥里安工厂原本计划专门制造纯电动皮卡,但现在确认将于2027年起重新投产燃油版雪佛兰银道和GMC Sierra车型,这与一度被誉为“未来之路”的纯电计划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包括保持电动车生产但大幅回归燃油车的双轨模式,成为GM当前的务实选择,体现其在激烈市场与政策环境下的战略摇摆。
此外,随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撤销加州的2035年零排放车辆强令,电动汽车行业的重大政策推动力受到削弱,此举也巧合地与GM的路线调整时间点重叠。GM将部分SUV车型生产由墨西哥转回美国,不仅响应美国针对进口车的25%关税压力,也迎合了政府对“美国制造”的政治号召。虽宣布支持美国产业和工人,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企业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博弈。与此同时,GM在电池技术上仍保持投资热情,其与LG能源合资的Ultium电池厂计划到2028年商业化生产采用锰丰富(LMR)的新型电池。这种电池减少了成本更高的钴和镍元素,旨在通过降价实现竞争优势。然而,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普及仍需时日,GM只能依靠燃油车稳定收益支撑研发资金,特别是同时投入近9亿美元推动传统V8发动机第六代升级,显示出公司的利益重心尚未完全转向电动。
行业分析师认为,GM正同时经营两个看似矛盾的业务单元:致力于推广清洁能源的电动车和利润丰厚、消费者仍需求旺盛的燃油车。这种双重策略固然增强了短期抗风险能力,但也使其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饱受考验。相比之下,纯电动车企如特斯拉凭借技术、网络布局和品牌效应在资本市场获得爆发性增长,中国公司比亚迪利用政府补贴和垂直整合在成本控制上展现领先优势,均远超GM的成长速度。GM的电池产能规划——到2028年年产30000兆瓦时的规模——与特斯拉内华达超级工厂100000兆瓦时的产能相比,尚显不足。行业压力使得GM必须在保住传统利润与抢占未来市场之间做艰难抉择。另外,劳工组织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对GM投资表达了正面态度,视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里程碑,但业内人士指出,GM此次投资并未带来新岗位增长,而是工人职责的重新分配,避免了新增劳动力成本,却隐含潜在的劳动关系风险。
现实中,GM正处于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未完全匹配的尴尬境地。电动车快速扩张尚受制于充电基础设施落后、消费者对续航及性能的疑虑以及经济环境中利率上升对大额融资的制约。相较此前新能源车爆发期的乐观预期,增长的放缓令人警醒。展望未来,GM虽然承诺在保持燃油车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快电动车转型,但短期内这场转型注定伴随阵痛。其股价表现及投资者态度均反映了对其能否成功破局的怀疑。行业普遍共识是,GM的折中策略是一场政治、经济、技术多重压力下的求生之举,而燃油技术的退潮无疑是确定的最终趋势,眼下的回归或是过渡,而非终点。
整体来看,通用汽车的沉默转向折射出全球汽车工业在减碳大潮中遇到的现实阻力。技术虽已成熟,但市场、政策与资本的多重摩擦复杂交织,令燃油与电动的交替远比预想的更为缓慢和曲折。未来的汽车行业,仍需要在创新、效率与平衡中寻找最优解,确保生态可持续之余也能实现企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