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作为我们人类亲密的远古亲戚,长期以来其认知能力与文化表现一直是学术争论和考古研究的热点。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尼安德特人不仅仅是工具制造者,更具备符号思维与象征行为能力。位于西班牙中部塞戈维亚的圣拉萨罗岩穴中出土的一块颜料标记的石头,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尼安德特人文化和认知水平的认识。圣拉萨罗岩穴发现的一块亚椭圆形的花岗岩鹅卵石,其最大边长超过21厘米,表面分布有三个天然凹坑,类似于杯状凹,并在这些凹坑中央的显著位置,拥有一个涂有红色赭石的圆点。经过先进的3D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确认该红点系人类故意涂抹的赭石颜料,且通过多光谱影像技术找到其中隐含的清晰指纹图案,展现出古代人体接触的生动信息。进一步运用多光谱分析揭示,该指纹在肉眼不可见的红色赭石点内隐现,纹理一致,线条宽度与形态与现代人类的皮肤指纹特征高度相符,经由专业司法鉴定单位进行了详细的皮肤纹理比对和特征匹配,确认这是一枚真实的指纹印记。
重要的是,这个指纹年代可追溯至大约四万多年以前,正属于末期尼安德特人活动时期。广泛的考古与沉积学分析表明,这块鹅卵石并非自然堆积而成,而是被尼安德特人故意从附近河流中挑选采集,携带至岩穴内。其尺寸明显大于同期出土的其他石器,如锤石等,并且石面上并无典型的敲击或磨损痕迹,表明它很可能不具备实用工具的功能属性。通过对鹅卵石及其表面自然凹坑的几何测量显示,那三个杯状凹坑大致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结构,红点位于三点中间,构成具有视觉对称性和构图意义的排列。概率统计进一步显示,这一几何布局及红点位置极低可能是偶然形成,反映出人类在物品选择及修饰上的主动性和审美取向。基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两种可能性,一是红点是偶发现象,如误触或工具使用造成,而后续证据几乎排除该假设,因为鹅卵石表面缺乏使用痕迹且红点唯一,且附近环境及出土层未见赭石残存。
二是尼安德特人有意识地将赭石点涂抹在鹅卵石特定部位,充满象征意义。研究还讨论了这块鹅卵石在人脑认知中的“面孔幻觉”现象,即通过自然凹坑和红点的排列,鹅卵石呈现出类似于人脸面部特征的视觉形象,这种现象在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且被视为进化适应性的认知能力。面孔的识别和符号的创造,是现代人类文化和语言发展基础,而尼安德特人的这项发现则表明他们或许也具备至少初步的视觉符号投射和象征意味。更进一步地,圣拉萨罗鹅卵石的研究补充了当代关于尼安德特人符号行为的广泛证据体系,包括在其他西欧古遗址中发现的矿物颜料使用、贝壳装饰、洞穴雕刻与刻划物,以及开创性发现的洞穴壁画。这些种种迹象显示,尼安德特人在智力和文化表现上,早于传统观念所设想的“现代人类独占”,他们有自己的符号体系和视觉表达。圣拉萨罗鹅卵石上的赭石指纹,是迄今在欧洲发现最古老的非实用性石质物件上的指纹,堪称史前掌纹学的珍宝。
在国际考古学与人类学界,它深化了我们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识,同时通过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新典范。该研究的高精度3D数字化和多光谱分析,不仅揭示了古时人的物理接触,还保障了文物信息的完整保存,为进一步跨学科合作奠定基础。探讨尼安德特人如何通过对日常物品的选择、改造和符号化加工,构建社会意义、体现认知能力,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圣拉萨罗的发现强调了象征行为在早期人类中的普遍性,也挑战了人类文化独特性的绝对观点。人类起源与文化演化的故事因此更加多元和复杂,体现了不同人种在同一时代或不同地域具备符号与艺术能力,使得史前考古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认知时代。总结而言,圣拉萨罗岩穴中的颜料标记鹅卵石以其非凡的历史价值,成为尼安德特人象征行为的实物标志。
它不仅展现了尼安德特人在认知、艺术及社会行为上的创新,更加深了我们对人类精神世界起源的理解。未来,借助先进科学技术,继续探索早期人类符号行为的多样性,将为解密人类认知进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证据和视野。通过这块小小的鹅卵石,我们得以一窥距今数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创造力,为人类的文化传承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