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能源市场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连续第四年化石燃料需求达到创纪录水平。这一现象反映出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矛盾:尽管各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和电气化进程,但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长仍然被化石燃料所主导。能源转型的道路远比预期更加复杂和艰难,全球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能源政策的多样性造成了能源系统无法快速脱碳的现实困境。 根据能源机构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能源统计报告》,全球能源供应在2024年增长了2%,而这种增长主要由非经合组织国家驱动,尤其是亚洲太平洋地区贡献了65%的增长份额。尽管北美和欧洲的能源需求增速放缓,但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迅猛、人口基数庞大的新兴市场对能源的需求仍持续走高。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仍占据约86%的比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支撑经济和生活的重要基石。
中国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可再生能源投资者,中国在2024年可再生能源供应增长中贡献了58%,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然而,中国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传统能源需求依然庞大。这种“两手抓”的能源策略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局面,既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中国能源政策的方向性调整将成为全球是否能实现低碳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变量。 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方面。
202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创历史新高,显示出目前的能源使用模式与国际气候目标存在明显脱节。尽管近年来全球在减少碳足迹和推动绿色能源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增量的能源需求仍然由化石燃料满足,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走高,带来深远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自1990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24年已达到总能源供应的8%以上。自2006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度是整体能源需求增长的四倍多,近五年更是增长了五倍以上。风能、太阳能、水电以及核能在满足全球能源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特别是在电力领域,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总能源需求,标志着能源电气化的浪潮正逐步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
然而,即便可再生能源快速扩张,其在全球能源总需求中的份额仍然有限。全球依然处于“能源增加模式”,而非彻底的“能源转型模式”。这意味着,能源效率的提升和低碳能源的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无法弥补经济增长和人口扩张带来的巨大额外能源需求。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如亚洲、非洲和中东,能源需求激增给能源结构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 能源安全问题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而日益突出。近年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紧张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使能源供应链屡受冲击,能源价格波动幅度加剧。
各国越来越关注通过发展本土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国际化石燃料市场的依赖,实现能源的自主和稳定供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水电等依赖本土资源的清洁能源技术,因其运行成本低且可预测,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 然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在电网稳定性方面。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要求电网系统引入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及跨区域联网,以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部分国家如冰岛、挪威和不丹,已经实现了能源系统的高度清洁化,凭借其丰富的水电和地热资源,维持了近乎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其他国家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规划能源转型路径,平衡清洁能源利用与系统安全的关系。
在节能减排方面,能源效率提升和需求侧管理同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欧洲为例,因应能源供应风险与价格高企,通过需求响应机制和用户行为调整,实现了天然气消费大幅下降,成功减缓了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这种通过创新政策和技术手段降低能源需求的做法,将在未来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 总体来看,全球能源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未减弱,反映出能源系统的复杂性和结构性问题。尽管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低碳能源贡献日益增大,全球仍需加大投资和创新力度,推动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保障经济与能源安全。 未来几十年,全球能源格局将更加多元且动态。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政策调整将极大影响全球能源供需和碳排放走势。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共享先进技术经验,促进能源公平转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唯有如此,全球才有可能走出“化石燃料消费不断创新高”的怪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