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正在以一种令人难以忽视的速度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而这一趋势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鲜少被普通大众所关注。或许,一张关于美国油田钻机数量与油田工人数量的简单图表,恰恰揭示了自动化如何快速而深刻地影响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这张图表不仅讲述了自动化本身的故事,更反映出了围绕自动化的讨论现状及未来走向。 这张图表显示,在油价下跌的背景下,美国油田钻机数量迅速减少,油田工作的就业人数也相应下降。但当钻机数量在油价回升后开始恢复时,油田工作的就业人数却没有随之回升。这个现象直观地表明,技术失业已非遥远的未来,而是现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钻机数量回升时,工人回流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呢?关键在于自动化技术的介入。例如所谓的“铁打手”(Iron Roughnecks)自动化设备,能够自动化执行连接钻杆管节这一既危险又重复的工作。借助自动钻井技术,原本需要20人的团队,现在可能只需要5人便能完成相同的工作,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在全球油价低迷的萧条期,全球钻机相关岗位减少了44万个,其中约一半岗位预计永远不会回归。 这种变化发生得极为迅速,仅用两年时间,油田行业便实现了从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之所以能快速推进,是因为油气行业在利润丰厚时并不太强调效率,但当价格暴跌,需要降低成本生存时,自动化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2016年油价逐渐回升至每桶50美元左右,虽然价格仅为此前高点的一半,但自动化让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一倍,也让行业焕发出新生的活力。不过,这个新生同时意味着大量工人失去了岗位,他们被视为不必要的开销。 自动化带来的不仅是岗位的直接流失,更是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虽然部分高技能人才能够借助自动化而受益,获得更好甚至更高薪的工作,但大多数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处境却日益艰难。统计数据显示,过去数十年,大量制造业和办公室的中等技能职位正在不断消失,这部分被机器替代的劳动力多半只能找到薪资更低、要求更少的新职业。这种现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极化,中间层的消失加剧了社会的经济分层。
学术研究也揭示了机器人自动化对就业的深远影响。一项涵盖1993年至2007年14年期间的研究表明,每多使用一台工业机器人,大约替代5.6个工人。此间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四倍,导致36万至67万个岗位被抹除,而令人关注的是,这些被取代的工作并没有被其他岗位以任何形式补偿,新就业机会极为有限。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还有望翻倍,再次可能取代数百万岗位,进一步压制工资水平和整体就业率。 尽管自动化已然发生并不断深入,但公众对这一现实的认知却远远滞后。美国民调显示,大多数人知道过去数十年制造业就业岗位锐减,但同时并不了解制造业总产量实际上在增加,只有极少数人理解这两者现象并存的事实。
这种认知差距阻碍了社会进行合理有效的政策讨论和应对措施的出台。部分人将就业下降归咎于移民或产业外迁,然而技术进步才是真正的主因,技术进步使得外迁成为可能,但它本身才是驱动力。 此外,自动化对社会的影响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政治分化。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获得了绝大多数新增就业机会,而大多数农村地区则经历持续的岗位流失。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与红蓝两党的政治格局形成深刻共振,助推了政治极化和社会裂痕的加剧。近半数美国人口生活在经济困困境严重的县域,这加剧了社会稳定性的隐忧。
进一步来看,技术进步促使生产力极大提升,但同时对岗位规模的影响并未被创造新企业数量所抵消。理论上,若一个人能够完成原先10人的工作,那么要实现就业充分,仅靠现有企业数量不足,必须有更多新企业创造更多岗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新企业创立速度放缓,而这些新企业在估值和规模上却越来越大,它们以更少的人力运营更多的业务,如众所周知的特斯拉、脸书、亚马逊等相比起传统工业巨头,其员工数量较少但市值巨大,反映出资本和技术的集聚现象。 过去的假设认为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任何被机器取代的岗位都会因新需求而获得替代。但现实中,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受到压缩,消费能力受限。工人失业或收入减少,整体需求萎缩,制造业等行业产值虽提升,但就业机会却不增反减。
这引发了生产力增长放缓的“悖论”。 在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对自动化相关问题的讨论时常被延误或淡化。类似于气候变化的态度,自动化的冲击明明已在眼前,却仍在不少人心中被视作遥远或不现实的未来威胁。人们坚持认为下一个工作岗位总会出现,忽视了大量实证研究和现有案例带来的警示。正如作者所指出,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自动化是否发生,而是如何应对其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化及经济不安全问题。 自动化带来的另一个深层影响是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进一步集中。
机器的拥有者、资本方和具有影响力的群体成为最大受益者,而普通劳动者则陷入更加艰难的经济环境。随着生产力不断攀升,收入却日益向少数人聚集,“机器的主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大量被替代的工人面临失业、小时数减少、收入不稳定和福利缩水的困境。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现象因此被进一步加剧。 以零售行业为例,亚马逊凭借其高速自动化物流系统雇佣了十万多台机器人,极大提升了仓储和配送效率,导致许多传统线下零售商无法竞争,造成大量岗位流失。虽然亚马逊创造了一些新岗位,但远远无法弥补被取代的岗位数量。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制造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
面对自动化带来的“技术失业”,重要的是如何重塑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架构。作者积极倡导无条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认为这不仅是社会公正的表现,更是解放人类生产力、保障经济稳定的必然选择。自动化本质上是生产力的提升,理应使得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但在现有的资本主义体系和政策框架中,这些收益大多只流向资本所有者,未能惠及广大劳动者。 从根本上讲,未来社会应当实现收入与工作脱钩,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生活保障,无论其是否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只有如此,自动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红利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社会福祉,避免因技术进步而加剧社会分裂和经济不安全。无条件基本收入应随着生产率的提升而相应增加,成为一种生产力红利的合理分配机制。
综上所述,从一张简单的美国油田钻机就业变化图表出发,我们得以窥见自动化对社会经济的多维影响。自动化不仅重塑了就业格局,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还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政治分裂。在自动化日益深入的未来,认知差距、政策滞后和社会分化可能带来严重挑战,亟需社会各界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正视并积极应对。 只有正视这一已然发生的技术浪潮,全面理解自动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才能保证自动化成为造福全社会的力量,而非加剧不平等和社会动荡的根源。未来的希望在于构建包容性更强、分配更公平的经济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实现共赢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