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个人数据的收集与使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州作为美国数字政策的先驱,其法律动态往往引领全国甚至全球的隐私保护方向。然而,近期由加州立法机构提出的企业隐瞒法案(S.B. 690),却被视为对数字隐私权利的一次重大倒退。该法案被广泛批评为允许企业秘密监控用户的在线行为,削弱长期建立的隐私保护机制,从而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抵制声音。企业隐瞒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于,它试图修改加州现有的《隐私入侵法》(CIPA),其中CIPA原本严禁企业未经用户同意,秘密录音或监测用户的行为。该法案一旦通过,将允许企业合法化各种形式的“秘密窃听”,包括实时监听点击行为、通话内容以及网络行为模式。
此外,法案还授权使用所谓的“笔录登记”及“陷阱追踪”技术,这些工具能在不通知用户的前提下,追踪其通讯对象、时间及频率等敏感信息。企业据此收集到的庞大数据将可以被无限制地用于所谓的“商业目的”,包括数据转让和出售给第三方,无需向用户披露,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庞大的隐私漏洞,让个人数据暴露在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支持该法案的声称,它旨在使CIPA与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保持一致,实际上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因为CIPA主要防止秘密监视,而CCPA则着重于数据收集后的使用及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秘密监控被合法化,用户根本无法得知自己的信息被采集,自然也无法行使拒绝共享的权利。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一旦被大规模收集,可能会被出售给数据经纪商,或者被政府机构使用,尤其是移民执法部门。
这种情形下,移民群体、LGBTQ+人群、寻求堕胎服务者、抗议者和工人组织等最为脆弱的群体将面临极大安全隐患和隐私暴露。对这些群体而言,隐私不仅是权利问题,更关乎生命安全和自由表达的保障。反对者指出,企业隐瞒法案将把企业利益置于公民隐私权之上,变相给予大企业“监视通行证”,使之能够毫无限制地追踪、记录和利用消费者的数据,没有任何告知或补救措施。这无疑是对加州乃至美国历年来隐私保护努力的背叛。更何况,这样的法律修订不仅会影响加州居民,鉴于其市场规模和技术影响力,往往还会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相关政策的连锁反应。数字隐私权的倒退,可能成为全球隐私立法环境中一个危险的先例。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反对行动,通过向立法者表达诉求,避免该法案付诸实施。同时,隐私保护组织与技术社区也积极寻求多种途径,提升公众的隐私意识,推动强有力的政策监管。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中,个人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日益重要。面对企业隐瞒法案所带来的挑战,刻不容缓的是建立更加透明、负责任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个人信息不会沦为商业获利的牺牲品。我们必须警惕那些表面上旨在“澄清”法律的政策修订,防止它们成为隐私倒退的掩护。只有让隐私权利成为坚不可摧的法律基石,数字社会才能更加公正、可信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技术与法律需要协同进步,既充分利用数据带来的便利,又切实保护个人自由和尊严。加州企业隐瞒法案的争议提醒我们,保护隐私不仅是法律的责任,更是每个数字时代公民不可推卸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