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司法部(DOJ)向华盛顿联邦法院递交了民事没收诉状,目标是冻结并扣押770多万美元的加密货币和NFT资产,这些资产被指控涉及朝鲜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洗钱活动。本案涉及的数字资产种类多样,既包括比特币(Bitcoin)和以太坊(Ethereum)这两大主流加密货币,也涵盖了稳定币如USDC和Tether,以及范围广泛的NFT和以太坊Name Service域名。此举不仅体现了司法部门对加密资产犯罪的监管力度,也揭示了朝鲜在全球数字经济中日益活跃的黑客和洗钱网络。案件所涉资金最初于2023年4月被冻结,当时一名居住在中国的银行家Sim Hyon Sop因涉嫌协助洗钱活动被起诉。司法部声称,这些资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路径流动,最终落入朝鲜IT人员手中,这些人员以虚假身份为掩护,远程为区块链公司提供服务并赚取加密货币报酬。朝鲜IT工作者借助伪造的身份证明文件和多重身份伪装,秘密渗透多个国家的就业市场,通过不同的支付渠道领取加密货币薪酬。
随后,他们利用所谓的“链上跳跃”(chain hopping)技术,将资金在多个数字资产之间转换,包括转化为NFT以进一步掩盖钱款来源,逃避监管的追查和识别。朝鲜多年来通过网络手段筹集资金,以规避国际制裁和推动国家战略,尤其是支持其核计划。此次案件只是朝鲜网络犯罪活动的冰山一角。2025年5月,安全公司DTEX发布报告,指出朝鲜网络犯罪团伙操作手法高度系统化,几乎成为数字世界中的黑帮组织。他们黑入诸多财富500强企业的远程岗位,利用合法的远程工作渠道将大笔资金秘密汇入朝鲜经济体系。尤其著名的是朝鲜黑客集团Lazarus Group,他们今年2月份被怀疑发动了规模达14亿美元的Bybit交易所重大加密资产黑客事件。
从整个事件看,美国司法部加大了数字资产犯罪的打击力度,不仅关注传统的黑客攻击和盗窃行为,更广泛地包括利用虚拟身份和加密货币洗钱这种高度隐蔽性的新型犯罪模式。通过冻结这些加密资产,司法部门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不论洗钱手法有多么复杂,违法资金终将无处遁形。此次案件对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和区块链行业均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暴露出当前区块链资产的监管盲点和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链外身份验证和跨国支付审查方面存在不足,为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其次,NFT等新兴数字资产作为洗钱工具的应用现象日益增多,提醒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加强警惕。未来,随着数字货币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扩展,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合规安全,将成为全球监管机构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际社会对此类洗钱行为也提出更多呼吁,推动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完善跨境加密资产追踪机制。同时,相关企业应强化内部风控,提升对可疑交易的识别与报告能力。总的来看,美司法部对朝鲜IT工作者洗钱案中的数字资产追缴,是全球范围内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重要进展,彰显出法律和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威力。它既揭示了朝鲜在国际制裁体系下依靠网络犯罪获利的秘密链条,又为数字货币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事件呼吁市场监管方、区块链从业者与投资者紧密合作,构建更为安全、透明的数字资产生态,防范未来潜在风险,推动加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网络犯罪活动的趋向智能化和多样化,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下的监管创新,将是保护全球金融安全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