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关税政策成为两国经济博弈的重要载体。2025年5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展现出错综复杂的表现:零售销售出现强劲增长,而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制造业产出和出口增长明显放缓。本文将深入探讨关税环境下,中国经济如何在压力中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及其对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5月份零售销售同比增长6.4%,这一数字超出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引发零售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滞销出口产品的国内促销和购物节的推动。具体来看,许多原本计划出口但受到关税和运输限制影响的商品,转而转销中国国内市场,配合电商巨头京东发起的“618”大促销活动,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6月18日的“618”购物狂欢节,起源于京东1998年成立纪念日,通过大规模折扣和补贴政策,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参与,显著带动了消费需求的释放。 与此同时,制造业产出增长率呈现放缓趋势,从3月份的7.7%下降至5月份的5.8%。这一变化主要源于美国对部分中国制造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影响了工厂生产积极性和出口订单的稳定性。尽管部分关税实施推迟带来一定缓冲,但制造业依然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例如,中国对美出口在5月同比下降了35%,显示出两国贸易关系紧张对出口产业链的深刻影响。 产业链调整成为中国制造业应对关税挑战的重要策略。
部分企业开始向国内市场转型,以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政府也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从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此外,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行业通过贸易换购补贴政策,提振了内需,弥补出口减缓带来的增长缺口,助力零售市场维持强劲表现。 不过,消费信心依旧面临一定抑制。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投资额在前五个月同比下降10.7%,且多数城市房价呈现下跌态势。作为多数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
此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出现轻微下降,5月份同比下滑0.1%,表明通缩压力尚未消退,商品价格整体趋于稳定甚至偏低,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消费动力。 对此,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零售销售的增长虽值得肯定,但要实现可持续的消费复苏,需重建消费者信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贸易摩擦的潜在升级,使得消费者保持谨慎态度。传统上,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楼市回暖可能成为激活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际层面,中美贸易谈判仍充满变数。双方于伦敦进行的谈判为8月10日的协议达成设下最后期限,然而关税水平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资本经济学的分析指出,若关税持续存在,出口增长可能在年底前进一步放缓,制造业景气度或难以迅速恢复。除贸易关税外,全球经济环境的波动、供应链调整和技术自主创新压力,也成为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需要在内外压力间找到新的平衡。鼓励内需消费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与全球竞争力,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方向。同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管控和结构改革,稳定居民财富基础,也将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金融政策的灵活应对和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总体来看,5月份经济数据既反映了关税带来的制造业和出口压力,也展现了内需潜力和电商促销的积极作用。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外部环境冲击向内部结构调整的阶段,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挑战,适应性调整和政策支持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的推展和国内政策持续完善,中国经济前景将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形态,如何把握这一契机将决定未来的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