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新闻行业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环节,也积极试图利用AI提升产品的个性化和交互性。例如,瑞典Aftonbladet通过AI自动生成新闻摘要,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将文本新闻转化为音频,阿根廷的Clarín则利用UalterAI提供高亮语录、数据分析和术语解释等附加服务,而华盛顿邮报正尝试以AI回答复杂的历史档案查询。这些举措显示出新闻界对AI的高度关注和探索,但深层次来看,将AI嵌入新闻出版社网站的长期成效仍充满疑问。首先,用户的新闻获取习惯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读者会访问特定的新闻网站或打开新闻App,沿着主页推荐内容浏览大量文章,类似于过去人们阅读实体报纸或杂志的方式。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信息消费者并不会频繁访问多个新闻网站的首页,而是依赖信息聚合平台作为其主要的内容来源。
这些聚合平台可以是专门的新闻应用,比如Apple News,也更可能是社交媒体。用户打开社交应用,呈现给他们的通常是一个信息流,其中按算法或社交关系推荐与其兴趣相关的新闻、观点和其他内容。用户偶尔会点击某条新闻进入阅读,但阅读过后便返回信息流继续浏览其他内容。尽管用户可能关注某些新闻出版物,但这也是通过单一信息流实现的,而非回访各个网站主页的行为。电子邮件订阅本质上同样是另一种信息流模式。订阅新闻通讯即是将特定出版物的内容加入到用户的倒序信息流中,用户在打开邮件后阅读新闻内容,后续仍然返回邮件收件箱,而非停留于新闻提供者的专属网站。
移动应用方面,大部分用户关注其推送通知,这些通知实际上是移动设备上的信息流,再次强调信息消费的介质本质是聚合的而非孤立的。基于此,人们访问单一出版商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新闻网站及其应用自身并非天然的信息目的地,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嵌入其内部都难以改变这一现实。更重要的是,嵌入在各出版商网站或App层面的AI技术存在内在局限,由于其信息资源和用户交互的单一渠道特性,导致其智能化应用在功能上较为孤立和受限。相比之下,将AI技术置于底层架构,例如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层,则拥有更广泛和综合的优势。以浏览器为例,像Dia这类基于浏览器的AI工具,能够汇集用户访问的众多信息源,对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超越单个网站的局限,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和更精准的内容解读。未来随着更多浏览器产品加速集成AI,用户将能跨平台、跨网站获得无缝、统一的知识洞察。
进一步下沉的趋势体现在操作系统层面的AI集成,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正布局在系统内核植入AI,支持用户跨应用的数据查询和智能交互。苹果通过设备端本地运行AI模型,保障用户隐私及个性化体验,这种模式不仅让AI服务更加高效和安全,也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统一操作入口。相比散落在各个出版社独立网站内的应用,底层集成的AI能够综合处理设备内所有数据,包括浏览器内容、应用信息等,为用户提供更为强大和整合的智能支持。这一架构的升级,意味着人工智能有望成为贯穿整个信息生态的底气,彻底改变信息模式,同时也为新闻出版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鉴于上述市场和技术趋势,新闻出版机构应重新思考其产品战略,将重点从打造AI驱动的网站体验转向如何融入日益开放的AI生态系统。例如,支持和参与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简称MCP)等开放标准,确保其内容可以被智能代理和AI工具广泛访问与处理。
新闻机构也可考虑围绕优质内容建立合理的付费体系,提供高价值的深度报道、独家分析等,满足未来AI驱动的内容消费需求。同时,加强与开放AI生态中关键企业的合作,如The Browser Company、Anthropic、Google与OpenAI,探讨内容付费、分发与智能化融合的创新模式,从而在AI崛起的时代中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趋势有望重新唤醒开放网络的精神。过去几年,互联网逐渐被大型平台封闭,内容生态固化。而AI和开放协议的兴起将促使平台变得更为“可编程”,不再被单一大型模型控制,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和多样化应用。尽管AI并非完美,存在伦理、资源消耗、数据偏见等众多挑战,但若聚焦于为用户带来最有效的使用体验,推动AI从孤立的单点向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整合发展,新闻行业和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将更加繁荣。
总结来看,新闻出版网站不太可能成为AI恒久驻留的场所。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核心渠道已经并将继续以信息聚合的形式为主导,AI亦更适合植入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等底层架构中,为用户提供跨平台、跨内容的智能服务。新闻机构应顺应这一趋势,拥抱开放协议与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强化深度内容和品牌价值,在智能时代构建新型的信息生态和可持续竞争力。未来的信息世界是“去中心化”和“智能化”并行演进的结果,只有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新闻出版业才能在AI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