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突袭以色列南部以来,巴以冲突进入了新一轮的激烈对抗阶段。此次袭击导致1200余名以色列平民死亡,250人被劫持为人质,极大地震动了国际社会。随后,以色列迅速展开大规模军事回应,并对加沙地区实施严密的围困和空袭,导致超过4.8万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丧生。本文通过详尽的时间轴回顾,展现冲突发展的关键节点及相关影响,深刻揭示这场持续剧烈影响中东格局的战争进程。 2023年10月初,哈马斯武装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起突袭,此举打破了此前的短暂和平状态。袭击不仅涉及武装渗透,还伴随着针对以色列平民的屠杀,令局势迅速升级。
紧接着,黎巴嫩亲伊朗武装组织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以声援加沙,这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还开辟了新的作战前线。以色列则随后展开报复性空袭及地面进攻,宣布将在加沙南部实行全面疏散命令。 同年10月中旬,冲突进入白热化,海军力量拦截来自也门的飞弹及无人机,再次将战线延伸至红海区域。救援物资难以进入加沙,随着粮食、水和药品的日益短缺,极端的人道主义危机逐渐加剧。10月下旬,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地面行动,试图根除哈马斯抵抗力量。加沙最大医院阿尔希法医院被围困,并最终停止运作,医疗系统几近崩溃。
到了11月底,虽出现短暂的七天停火及部分人质释放,但冲突迅速恢复。12月初,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南部发起更大规模进攻,以控制人口密集的汗尤尼斯城附近地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冲突并未缓解。2024年初,国际法院在海牙下达防止种族灭绝的命令,但实际执行面临极大难题。同年2月底,一次由以色列士兵开火造成百余名加沙平民在排队领取救援物资时死伤的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谴责。 4月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朗大使馆遭以色列空袭,多名高级军官丧生,紧接着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攻击,形成了地区范围内的连锁军事反应。
5月,哈马斯方面表示接受停火提议,而以色列宣称尚未同意,双方矛盾持续加剧。随后,以色列军队进一步推进,要求加沙南部城市居民撤离,建立缓冲区以切断与埃及的边界联系。 半年后的6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表示,针对哈马斯的激烈战斗即将接近尾声,但强调战争并未结束,直至哈马斯不再控制加沙地带。联合国粮食监测机构警告,加沙地区面临严重饥荒威胁。7月初,以色列针对汗尤尼斯和拉法下达新的疏散命令。不到一个月,真主党在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射火箭,造成12名青少年死亡,以色列誓言报复。
8月,哈马斯军队领导人穆罕默德·代夫在以色列空袭中被击毙疑云四起,但未得到哈马斯方面确认。 9月,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加沙出现25年来首例小儿麻痹症病例,暴露出卫生条件的急剧恶化。紧接着,以色列在黎巴嫩展开重磅打击,炸毁大量真主党通讯设备,造成数百人受伤。随后,更有以色列空袭贝鲁特,击毙真主党重要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加剧黎巴嫩地区的紧张局势。10月初,以军展开针对加沙北部难民营及周边城镇的地面行动,巨大的毁灭性战斗令当地人口疏散殆尽,家园被夷为平地。10月16日,哈马斯地下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在拉法交火中被击毙。
2024年11月,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前国防部长加兰特,以及哈马斯领导人伊布拉欣·阿尔-马斯里(即穆罕默德·代夫)发出逮捕令,指控其涉嫌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同月,以色列与真主党达成黎巴嫩停火协议,叙利亚内部反对派趁机发动攻势,试图推翻其盟友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整个地区动荡进一步升级。 2024年12月,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多次发出强硬警告,称若人质未获释放,中东将“付出惨痛代价”。进入2025年1月,经过持续谈判,双方终于同意实现加沙停火协议,包含分阶段释放人质,尽管对未来加沙的政治安排仍推迟讨论。1月19日,哈马斯释放首批人质,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但随后的讨论和执行仍显复杂。 进入2月,局势依旧紧张。
停火协议的第一阶段未能顺利延长,双方相互指责违反停火条款。以色列利用切断援助作为谈判策略,哈马斯威胁暂停人质释放。直至3月初,未能达成关于停火及人质问题的共识。3月18日,以色列宣布将采取武力手段解救剩余人质,并重新加大对加沙空袭力度,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此时,加沙局势令人堪忧,国际社会呼吁双方克制并推动持续和平进程。 总结这场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冲突,其根源深植于复杂的历史矛盾与宗教、领土争端。
每一个关键节点不仅关系到双方军事动向,更对中东乃至全球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反复出现波折,反映出区域内外利益纠葛的复杂性。无论前路如何,持续关注与深入理解这场战争的演进,对于促进未来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