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和水泥制造业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一直以来面临沉重的环保压力。尽管航运占全球碳排放的大约3%,水泥行业的占比更是高达8%,这两个行业的排放量对气候变化带来了极大挑战。在传统模式下,航运运输水泥原材料和水泥成品,既消耗大量燃料,又加剧了碳排放。然而,伦敦创新企业Seabound推出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一艘能够在航行途中利用船舶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水泥主要原料的运输船,这一技术对行业环保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艘被称作UBC Cork的水泥运输船,目前正在地中海海域航行,配备了Seabound开发的碳捕获系统。系统能够将发动机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石灰石,即水泥生产的关键成分。
石灰石在船只抵达挪威港口时被卸载,并运往Heidelberg Materials位于布雷维克的净零排放水泥厂进行加工。 Heiberlderg Materials是全球领先的建材制造商,长期致力于在生产环节实现碳中和。此次与Seabound的合作,不仅有效降低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还为水泥制造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原料来源。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传统产业的水泥制造,其核心工艺中 Portland水泥的煅烧过程本身就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环保改进难度较大。此次技术创新通过减少运输过程的排放,实现了行业减排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突破。 航运业面临的减排压力也极为严峻。
国际海事组织(IMO)已制定了明确目标,要求全球商业船队在未来十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0%,到2040年减少65%。实现这一目标对运输工具的能源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电池技术尚无法满足大型船舶长距离、高能耗的需求,改装为使用氨燃料的船舶虽成为热门方向,但需要彻底更换动力系统,成本和技术难度极高。 Seabound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 retrofit(改装)现有内燃机,不必更换发动机结构,仅在排气管道安装碳捕获设备,将废气中的CO2直接捕获并转化为有用矿物。这种低门槛的技术路径为现有船队快速实现减排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Amogy等其他初创企业也在探索氨燃料裂解技术,为航运业提供零排放动力来源。
氨作为高能量密度的燃料,有望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但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尚需克服燃料生产、配送及动力安全性的多重难题。 在如此复杂的行业背景下,Seabound的创新代表了一种务实、渐进的碳减排策略:利用船舶的实际运行时间,利用废气中的碳直接“制造”水泥重要原料,实现货物制造与运输的完美结合。 这不仅促进航运业的绿色转型,也推动水泥制造朝向循环经济模式前进。通过实现碳资源的就地转化与循环利用,将传统“排放-消耗”的线性工业模式转变为“捕获-生产-再利用”的闭环体系,为全球减碳事业增添强大动力。 此外,Seabound技术的成功部署对全球港口城市和沿海工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思考。船只在靠岸前就能开始制造原料,缩短地面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窗口。
同时,船上制造的石灰石作为原料,品质稳定,便于物流管理和工业衔接。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更多水泥运输船或将采用类似碳捕获装置,形成覆盖全球的绿色水泥供应链。结合海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辅助供能,有望彻底改变传统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逻辑。 另外,该技术示范了航运业与制造业跨界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和智能调度,实现碳捕获产物的高效利用,是智慧工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言,推广类似Seabound的技术将明显减少航运和建材两大行业的碳足迹,推进实现碳中和的全球目标。
碳捕获与利用(CCU)技术作为减缓气候危机的关键手段,其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宽,创新企业探索出将船舶废气转化为工业材料的新途径,将安全、高效、经济的碳资源循环利用推向现实。 此外,全球范围内对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绿色供应链的认可度逐渐提升,技术成熟后存在巨大的商业潜力。Heidelberg Materials此类先行者的战略布局,显示传统工业正快速向绿色革命转型。 总体来看,航行中制造水泥原料的运输船这一创新项目,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力范例。通过智能技术和工业协同,有效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生产与绿色物流融合,将为包括航运业、水泥制造业和港口运营在内的多个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面向未来,更多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资本注入必将推动该领域形成完善的减排生态体系,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开启环保与经济共赢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