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与网络攻击正成为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爱沙尼亚,这个位于波罗的海的袖珍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数字化建设和独特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成为全球抵御虚假信息的典范。作为数字先驱,爱沙尼亚利用教育根基与国家安全策略相结合,有效地筑起防御外部信息战争的坚固城墙。 爱沙尼亚的这段故事要追溯到2007年。那一年,因为移除苏联时期的军事雕像,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爆发大规模骚乱。事件背后,虚假新闻在俄语社区中广泛传播,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氛围。
更为严重的是,随后爆发的网络攻击致使政府、银行与媒体网站全面瘫痪,此举几乎被视作首次针对整个国家的恶意网络攻势,而幕后指向的攻击源普遍与俄罗斯有关。此事件震惊世界,也促使爱沙尼亚决心将网络安全和媒体防护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作为响应,爱沙尼亚不仅投入大量资源强化网络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更将目光投向了从根本上提升国民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早在2010年,爱沙尼亚便在其公共教育体系中正式纳入媒体素养课程,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阶段。10年过去,这门课程发展成十年级学生必修的35小时“媒体与影响”课程。媒体素养在爱沙尼亚被视为与数学、阅读同等重要的学科。
该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如何鉴别信息的真实性,还聚焦于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机器人账户和网络水军的识别方法,教会学生严格区分事实与观点,可信与可疑的信息源。课程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年轻人具备独立思考与核查信息的能力,降低被错误信息误导的风险。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媒体素养并非独立的课程,而是巧妙地融入其他学科当中。数学课堂借助统计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如何被利用甚至操纵;美术课堂则通过分析广告与图像,教授视觉修辞与潜在意图;社会学科中,则讨论战争宣传等主题。早期教育甚至通过游戏和简单编程启蒙,让幼儿理解数字世界的运作原理,包括算法的基础概念。 爱沙尼亚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步提升,确保教师能够有效整合数字能力与媒体素养内容,赋予他们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自主权,同时提供必要工具和资源支持。
国家层面也推出了包括在线检测虚假信息技能的免费测试,利用由本土网络安全公司开发的软件,帮助学生与公众检验自己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爱沙尼亚社会整体高度信任媒体,拥有自由且透明的新闻环境,加之全民较高的教育水平,共同为打击虚假信息提供了坚实基础。根据由开放社会研究所发布的欧洲媒体素养指数,爱沙尼亚在2021年排名第三,紧随芬兰和丹麦,这一成绩尤其亮眼,因为其人均收入仅为许多顶级国家的一半左右。 此外,爱沙尼亚深入推进“e-Estonia”数字社会建设,数字投票、电子报税以及多项公共服务实现在线操作,培养了全民数字素养的同时,也让国民在数字生活中自然习得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一文化根基不仅提升了国家安全免疫力,更增强了社会抵御网络噪音和负面信息的韧性。 针对部分语言和文化群体如俄语社区,虽然高中的“媒体与操纵”必修课程尚未完全覆盖,但学校提供相关的选修课程,且政府正致力于将该科目普及至所有族群。
与此同时,针对成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群体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属难点,政府通过广告、公共服务广播、年度“媒体素养周”等多种举措,努力扩大影响范围,推动全民参与信息鉴别的行列。 新冠疫情期间,虚假信息传播进一步凸显媒体素养的重要性。社交媒体快速滚动的信息流设计,让人们往往草率分享未核实内容。针对这一现象,爱沙尼亚提倡用户冷静分析信息,部分学者还建议平台应推行周期性准确性评分机制,引导用户客观审视接触的新闻标题。 爱沙尼亚经验也启发其他国家。2020年,美国军方官员前往爱沙尼亚学习其网络防御与媒体操控防范策略,英国议会也听取了爱沙尼亚相关政策顾问关于教育体系的介绍。
国际组织如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盟,都已将爱沙尼亚的媒体素养模式视为应对全球“信息流行病”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爱沙尼亚的防谣策略结合了创新的国家政策、深厚的教育积累及数字化社会环境。尽管面对强大的外部信息压力,这个小国通过培养公民的批判性认知能力,成功将防线延伸至社会的最基础环节。他们的实践表明,除了技术防护和法律监管外,提升全民的媒体素养,是构筑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演进,爱沙尼亚将持续完善教育策略和网络安全措施,巩固公民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其“以教育筑安全”的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显示出构建数字时代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