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与此同时,诈骗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的手段,利用人们对数字资产的焦虑和对技术的不了解,设计出越来越隐蔽、心理操控性极强的骗局。2025年,区块链安全企业SlowMist发布的报告揭示了五种值得警惕的“隐秘”加密货币诈骗手法,这些骗局不仅巧妙模仿正规渠道,还通过情绪操控扰乱投资者的判断。了解这些诈骗手段,有助于投资者加强风险意识,筑牢资产安全防线。首先,恶意浏览器插件的伪装攻击成为攻击者的新宠。它们往往伪装成安全插件,如名为“Osiris”的Chrome扩展,声称帮助用户检测钓鱼链接和恶意网站。
然而,背后却窃取用户下载的文件,将其替换成带有恶意代码的程序。这些伪装的文件即便源自知名网站如Notion或Zoom,依然被浏览器错误显示为官方文件,令用户难以察觉。例如,用户尝试下载的软件被篡改后,恶意程序会从受害者电脑收集敏感信息,包括浏览器数据以及macOS钥匙串中的凭证,进而获取钱包的私钥或助记词,导致数字资产被盗取。这种利用受信任页面进行替换下载的技术,极具欺骗性和隐蔽性。其次,硬件钱包欺诈利用了投资者的焦虑与轻信。骗子通过发送篡改过的冷钱包,假称用户中奖获得免费设备,或者告知其设备存在安全风险,需要更换新设备。
一旦受害者使用被预先激活的硬件钱包转入资金,攻击者即可即时窃取资金。案例中,有受害者因购买这种舞弊设备而损失高达650万美元。更有甚者,骗子甚至在社交平台如TikTok上宣传这些非法设备,利用平台的高流量进行营销与诱骗,导致受害者损失惨重。第三种危险的骗局是伪造撤销授权网页的社交工程攻击。随着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权限管理变得复杂,用户常常需要对合约签名权限进行撤销操作。骗子抓住这一心理,设计与“Revoke Cash”接口极为相似的钓鱼网页,引导用户输入私钥以“检测风险签名”。
其实,这些输入信息被直接发至攻击者邮箱,使得受害者无意中暴露了最核心的资产访问凭证。攻击者利用恐慌心理,制造“风险紧急”氛围,从而诱使用户作出错误决策,轻易落入陷阱。与此同时,Ethereum最新的Pectra升级引发的EIP-7702漏洞成为攻击新的突破口。恶意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对新升级的智能合约权限进行钓鱼或篡改攻击,借此实施盗币行为。虽然具体细节复杂,但这一漏洞提醒用户和开发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链上授权活动,防止隐患扩散。此外,社交平台账号被控的骗局也愈发普遍。
以中国主流通讯工具微信为例,攻击者利用账户恢复系统劫持用户账号,变身为真正账户持有者骗子。随后,他们通过朋友圈散布USDT等加密货币的假优惠信息,诱骗用户转账。一旦资金转出,受害人便难以追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些案例说明社交媒体作为攻击载体,风险正在逐步上升,用户需加强账号安全设置,避免被劫持。SlowMist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仅凭其平台收到的受害举报就有429份,通过冻结资金累计为11位受害者追回约1200万美元。由此可见,尽管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但合法机构和安全团队的介入仍能减轻损失,守护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攻击者在技术层面可能没有显著突破,但在心理战术以及攻击载体范围方面持续进化。传统的链上漏洞利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浏览器扩展、社交媒体账号、身份认证流程甚至用户行为习惯的综合攻击。诸如“急迫感”、“信任陷阱”等心理操控策略,被广泛应用于钓鱼邮件、虚假广告、假新闻等,令用户陷入情绪决策误区。面对复杂的加密资产环境,投资者应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务必通过官方网站和可信渠道下载软件,拒绝未经证实的附件和链接。硬件钱包的购买选择正规来源,避免因贪图便宜或“中奖”诱惑误入骗局。
在面对需要导入私钥的网站时,要仔细核对网址域名,谨防仿冒页面。安装可信的安全插件和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浏览器与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减少系统被侵入的可能。对于社交账号,应开启多因素验证,避免账号被盗带来的间接损失。与此同时,理解智能合约权限管理和安全策略,定期检查钱包中授权及交易记录,避免风险授权形成资金漏洞。加密生态系统的繁荣带来了机遇,也催生了不少风险。只有通过持续学习和防范,配合安全厂商和执法机构的努力,才能在数字货币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融合,诈骗手法或将更趋智能化和隐蔽化,投资者更需保持警觉,掌握安全知识,理性投资,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加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