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收官之际,美元指数(DXY)大幅走低,创下3年多以来的新低水平,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美元的下跌不仅反映了美元多重基本面因素的叠加效应,也凸显了全球贸易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对美元走势的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解析美元在季度末持续走弱的内外部因素,并探讨其对各类资产配置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潜在影响。 美元指数周一下跌了近0.57%,创下近3年零4个月以来的新低,显示出美元持续承压的态势。支撑美元走弱的首要因素是围绕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目前,多个国家正在积极与美国展开贸易谈判,以期在美国设定的7月9日截止日前达成新协议。
然而,谈判进展尚不明朗,市场对未来贸易政策的预期保持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避险吸引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也对美元形成了显著压力。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测算,预计未来十年内,美国的赤字总额将增加约3.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反映出财政政策面临的巨大挑战。财政赤字的持续扩大往往伴随着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因而受到影响。赤字的高企不仅可能加剧通胀预期,还会限制美联储在政策上的操作空间,这些因素均不利于美元的价值支撑。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6月份的MNI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意外下滑至40.4,为五个月来的最低点,远逊于市场预期的43.0。
该指数主要反映制造业活动的健康状况,其大幅下滑暗示经济增长存在放缓隐忧。数据疲软强化金融市场对美联储未来降息的预期,这也使得美元承受额外的下跌压力。亚特兰大联储主席鲍斯蒂克提到,目前大部分关税的价格影响尚未完全传导至市场,他预计今年将有一次25个基点的降息,并在2026年降息三次。这一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景使得美元的吸引力减弱,投资者开始寻求回报更具吸引力的资产。 在贸易谈判方面,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与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谈判有所进展,特别是加拿大在撤销数字服务税后,双方的贸易话题重新开启。
此外,印度和日本的贸易代表近期延长了在美停留时间,积极推动贸易协议的进一步商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元提供了短期支持,但整体贸易政策环境依旧不确定,预计未来仍将持续影响美元波动。 美元的疲软也对其他主要货币产生了明显影响。周一,欧元兑美元汇率上涨0.51%,创下近四年新高。欧元的走强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元回落的直接推动,但也反映了欧洲经济状况的复杂信号。德国5月份零售销售额意外下滑1.6%,为两年半以来最大跌幅,且德国6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幅低于预期,这些数据均显示出欧洲经济增长面临压力。
欧洲央行副行长关多斯指出,受全球贸易政策的“残酷不确定性”影响,预计欧元区第二和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将接近停滞。 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和美元疲软的相互作用使得外汇市场波动加剧。欧元的上涨趋势在既有美元走弱的背景下,可能令欧元区出口竞争力面临挑战,进而影响其整体经济复苏态势。投资者和分析师纷纷关注欧洲央行后续政策走向,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数据疲软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下,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成为市场焦点。 整体来看,美元指数的季度末走低反映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和贸易环境。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扩大的财政赤字以及疲软的经济数据,成为压制美元走强的主要因素。
同时,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的表现则受益于美元的疲软或经济基本面的一些积极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市场格局。 对投资者而言,美元的弱势提供了资产配置调整的契机。美元资产的相对吸引力降低,可能促使资本流向收益率更高、增长潜力更大的市场。然而,全球经济增长仍面临贸易摩擦及地缘政治风险,投资者应保持警惕,密切跟踪政策变化及经济数据发布,灵活调整投资策略。 展望未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美国政府的财政调控措施以及贸易谈判的进展,将继续深刻影响美元的走势。任何关于贸易协议的积极进展,或者美国财政政策显示出可持续性的迹象,都可能为美元提供反弹的动力。
反之,若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及财政赤字问题无法缓解,美元的波动空间将进一步加大。 总结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末美元的显著走弱,是多因交织的结果,体现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的高度复杂性。贸易政策的动荡、财政赤字的压力与经济数据的疲软,共同构筑起美元承压的基本面格局。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从宏观角度审视当前形势,把握潜在风险与机遇,合理调整资产配置,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