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局势的快速变化,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官方层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频繁会晤,双方宣称两国友谊稳固无比,开启了“没有限制”的战略伙伴新时代。然而,一份来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内部的绝密情报文件却为外界揭开了隐藏在表面友谊背后的不安与猜疑。这份文件不仅披露了俄罗斯对中国在情报领域的深度戒备,更反映了两国关系中复杂而微妙的矛盾。俄罗斯情报机关特别是FSB对中国的定义极为严峻,将其视为潜在“敌人”,对此俄罗斯高层战略意图与情报机构的立场形成明显分歧。 这份文件大约成文于2023年末至2024年初,长达八页,详细列明了俄罗斯为防范中国间谍活动所设定的优先级和行动计划。
文件显示中国正积极对俄罗斯展开情报渗透,试图通过招募俄罗斯官员、专家、科学家尤其是不满现状甚至经济上有困难的科研人员,获取俄军事科技机密及战争经验。文件提到中国情报人员利用商业实体、大学研究中心作为掩护,在俄罗斯和北极地区开展秘密间谍活动,试图抢占科技与资源领域的战略先机。 俄罗斯方面极为警惕中国对乌克兰战局的窥探行为。中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所使用的西方先进武器和作战方法保持高度关注,试图从中汲取实战经验来补足自身军事的不足。作为世界上军事经验相对有限的国家,中国渴望通过获取俄罗斯的作战技术和情报,提升面对台湾或南海争议潜在冲突的准备。文件中详细提及中国特别关注无人机使用战术、电子战软件升级,以及航空领域的先进研究。
俄罗斯航空航天研究机构、解体的气垫船项目研究人员成为中国重点拉拢对象。这不单是军事技术转让,背后亦存在隐蔽的间谍动作风险。 同样令人关切的是中俄边境由来已久的领土争议。尽管这些争端因历史条约已经基本定型,但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消耗和经济制裁压力加重,中国国内某些学术团体推动重新审视领土归属,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提出了历史性主张。文件披露中国官方在一些地图材料中标注了俄罗斯境内原属中国的地名,试图通过历史研究营造对这些地区的“古代中国人”存在的认知基础。俄罗斯情报部门因此加强对本土涉外学术活动的监控,严格限制相关外国人员入境,防止潜在的颠覆性影响渗入区域民众认知。
除传统的边境焦点之外,中国对中亚地区的积极介入也在俄罗斯情报文件中反复被提及。中亚国家作为俄罗斯老大的地缘政治范畴,近年来北京通过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加深软实力渗透,俄方对此保持高度戒备。文章强调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推广的“新战略”,虽具体方案未明,但确有意在历史上曾由俄罗斯主导的区域重塑影响力平衡。 北极地区则成为俄中新兴外交与安全摩擦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逐渐通航,中国越发看重这条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极地运输走廊的经济价值。俄罗斯长期对北极资源实施严格控制,但经济制裁压力使其必需依赖中国技术与资金支持北极基础设施升级。
文件指出中国警方及情报机构借助矿业公司和高校研究项目,试图获取有关北极资源开发及航道控制的重要情报。此种依赖背后潜藏战略风险,令俄罗斯安全部门夜不能寐。 尽管各种挑战重重,文件同时也强调不得损害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利益。俄罗斯情报系统被警告,所有反制措施需在不激怒中国官方的前提下谨慎执行,避免公开场合将中国情报机构称作“敌人”,以维护两国表面的友好形象。文件内容反映出俄罗斯国内对中俄关系的看法并不统一:最高领导层视中国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而安全情报部门则深感危机与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该情报文件在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前三天,FSB批准启动代号为“Entente-4”的反间谍行动。
从时间点看,俄方明显担忧将大批军事资源调往乌克兰战场期间,可能给中方间谍行动制造机会。实际情况也证明中国在冲突期间加大了对俄罗斯内部的渗透力度,令俄国内反间谍工作压力陡增。 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俄日益密切的军经济合作抱有戒心。文件的公开有助于理解俄中合作的局限性及其隐秘的竞争维度。美国部分官员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将俄罗斯从战略上拉回西方阵营,试图削弱中俄联盟的力量。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公开表示希望“拆散”中俄同盟。
情报文件显示双方关系虽然表面紧密,但根基并非牢不可破,双方对互相猜忌和间谍活动有着清醒的认知。 总结来看,这份俄罗斯FSB的绝密文件揭示了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现实:合作中的战略竞争、伙伴关系中的深度疑虑。俄中合作支持了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制裁时的经济与军事抗压能力,但同时也潜藏信息泄露和主权风险。尤其是在军事技术、领土主权和北极开发等领域,双方的利益界限和信任基础面临严峻考验。未来俄中关系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两国最高层的政治意愿,更受到双方情报机构之间博弈和对抗的深刻影响。对于全球安全格局而言,理解俄中背后的这场隐秘情报战,是洞察大国博弈全貌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