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投资理念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资金大量涌入ESG相关资产,风靡的ESG ETF成为投资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欧洲资本市场监管的核心机构,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简称ESMA)于2024年5月发布了针对基金命名的全新指导规则,这一举措旨在规范基金名称与实际投资标的之间的一致性,防范误导投资者。该政策特别针对涉及ESG及可持续投资主题的基金产品,规定基金名称必须真实反映其投资策略和标准,尤其是在涉及巴黎协定对标标准(Paris-Aligned Benchmark, PAB)及不包含化石燃料企业方面的内容。受此影响,全球多达150只ESG ETF在截止时间前调整了名称,部分基金删除了“可持续”或“ESG”等字眼,另有部分用更模糊的表达如“筛选”及“评分”取代以规避强制性排除化石燃料企业的要求。此举迅速成为业内热议焦点,引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以及监管机构间的多重反响。
独立金融倡导组织Finanzwende联合Urgewald及Facing Finance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这一轮基金名称的修正不过是基金推广者为逃避监管责任的“语义技巧”,反映出过去基金名称与其资产组合的错配,加剧了行业内外对ESG投资真实性的信任危机。报告分析了共计15,222只基金中的827只ETF,发现其中529只ETF名称中带有暗示符合PAB标准的表述,而这些基金理论上应坚决排除化石燃料相关企业。然而,在ESMA规则出台后,150只ETF调整了名称,其中113只用不涉及煤炭和石油排除的新术语代替,37只则完全去除了相关词汇,这让部分投资者怀疑这些产品在实际投资组合中仍可能涵盖高碳排放企业。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受到业内较大压力,部分专家呼吁监管机构应加强处罚力度,确保基金命名与实际投资策略的高度统一,避免投资者因误导信息陷入风险。Finanzwende顾问Alison Schultz直言,若某基金冠以“可持续”名号,却依然涉足化石燃料扩张项目,堪称严重误导,应受到监管制裁。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Charles Stanley负责任投资主管Paris Jordan认为,此举标志着基金命名朝向更统一和透明方向迈进,长期看将有助于行业规范发展,减少混乱,增强投资者信心。他强调,在此前,市场对ESG产品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命名标准有助于“讲同一种语言”,推动整个可持续投资生态体系的演进。实际上,自ESMA指导发布以来,部分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率先响应,积极更改旗下产品名称,以符合新规则。其中,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展现了重大战略调整,移除了旗下iShares MSCI ESG筛选型UCITS ETF系列产品中的“ESG”标签,同时其BSF系统化ESG全球股票基金也进行了名称调整。这类基金共计管理资产规模高达510亿美元,调整举措代表行业内顶尖机构对合规标准的高度重视。监管规则的收紧对整个欧洲及全球ESG基金市场产生明显深远影响。
短期来看,部分投资者可能因为名称变化而产生疑虑,部分资金或将流出命名调整较为模糊的产品。然而,从长远角度看,这种强监管和规范其实有效遏制了“漂绿”风险,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透明度,推动ESG投资向更为真实和具备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面对名称变更带来的困惑,更需关注基金实际持仓、投资策略以及是否真正执行诸如碳排放限制、社会治理评估等核心ESG要素。投资者不应单凭产品名称判断基金真实性,而应结合基金披露的投资组合及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独立评价做出全面分析。总体而言,此次ESMA基金命名规则的实施和随之引发的ETF名称调整,是欧洲甚至全球ESG投资领域迈向成熟的一大里程碑。随着投资者对真实性和透明度需求的提升,监管合规将成为基金管理人的重要底线,推动整个行业正向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手段提升及数据透明化,ESG投资产品有望实现更标准化和统一的评估体系,进一步促进资金向可持续发展关键领域配置,助力绿色经济转型和社会公平目标实现。对投资者而言,理解监管变化的本质、审慎评估基金实质投资状况,将是实现稳健且富有社会责任感投资的关键。总的来看,ESMA新规带来的150只ESG ETF更名波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在逐步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重塑基金行业信任体系方面迈出的关键步伐。未来监管与市场的互动将持续深化,推动ESG投资进入一个更加透明、规范和可信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