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货币的广泛流行,相关的诈骗活动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国语系的黑市交易中表现尤为突出。电报(Telegram)作为全球使用人数众多的加密通讯平台,长期以来被众多非法团伙利用,成为洗钱、诈骗服务和非法商品交易的温床。最近,电报对两大中文加密诈骗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清除行动,试图切断诈骗网络的运转。但是,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市场在短短一个月内不仅迅速重组,还恢复到了清除前的规模,揭示了打击这类非法业务的复杂性和平台监管的挑战。电报封禁的是两个最受欢迎的黑市平台——“好望担保”和“鑫币担保”。这两个市场在被封禁前,累计支持了超过350亿美元的交易额,交易内容涉及洗钱、提供被盗数据以及各种与加密货币诈骗相关的服务。
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诈骗活动背后,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被迫在柬埔寨、缅甸、老挝的强制劳动环境中作案。封禁行动发生在2025年5月中旬,电报迅速取消了相关账户和频道的访问权限,意图通过斩断这些黑市的交流途径来遏制诈骗活动的蔓延。尽管实施了这一清剿行动,但调查显示,其他较小甚至关联的黑市平台迅速膨胀,填补了原有市场留下的真空区域。尤其是名为“土豆担保”的市场,其背后的母公司与被封禁的“好望担保”同属胡一诺集团。土豆担保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其主频道的用户已达到约28.9万人,基本与原“好望担保”的29.6万用户持平。根据加密货币追踪公司Elliptic的统计,土豆担保每天的交易金额约为1500万美元,接近被封前“好望担保”的1640万美元。
与此同时,“鑫币担保”在新的频道重启运营,用户人数也迅速恢复,体现了强大的市场韧性和诈骗团伙的快速适应能力。尽管Telegram在5月执行了严厉的禁令,但随着Elliptic持续披露新兴黑市的交易数据,Telegram对这些重组平台并未采取新一轮封禁措施。Telegram官方对此持一种矛盾态度,他们一方面承认这些平台涉及非法活动,另一方面则强调平台尊重用户隐私和金融自由的原则,特别是在面对中国严格资本管制的背景下,部分用户可能需要绕过限制进行资金转移。Telegram发言人表示,对举报内容会逐案评估,拒绝全面封禁,认为某些情况下用户并非纯粹的非法用途,而是在寻求“金融自主权”。然而,调查人员和行业专家对此观点提出强烈质疑。他们指出,这些黑市并非帮助用户实现合法资金转移,而主要充斥着通过诈骗获取非法收益的洗钱服务和诈骗工具。
非营利组织Operation Shamrock负责人前检察官Erin West更直接批评Telegram,她认为这是“坏人利用坏平台做坏事”,暗示Telegram在打击诈骗市场上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将胡一诺集团列为“主要洗钱关注对象”,促使Telegram对“好望担保”及“鑫币担保”实施了封禁。学者Jacob Sims认为,政府层面的制裁迫使平台做出表面行动,但由于缺乏明确法律责罚和执法介入,技术公司本身很难主动彻底根除此类非法市场。事实上,加密货币诈骗黑市的运转极大依赖于Telegram宽松甚至模糊的内容管理策略。诈骗者利用平台的私密群组、加密通信和自动托管功能,保障其资金流转的隐秘性与交易的“信任机制”,令传统执法手段难以全面介入。调查还揭露出,这些地下市场不仅限于金融诈骗相关服务,还涉及更广泛的非法活动,包括开发诈骗网站、出售被盗个人信息、甚至涉及色情交易和人口贩卖。
这些活动的隐蔽性及复杂性给全球打击跨国网络犯罪带来了巨大挑战。综合来看,Telegram清除案件展现出了数字时代平台治理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平台不得不打击明显犯罪行为应对社会和政府压力;另一方面,它们又坚持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金融自由,尤其针对在高压政策环境下的用户需求采取宽容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类似诈骗市场在平台被清除后迅速重建,形成“割尾效应”,令打击行为收效甚微。要有效遏制基于Telegram的加密货币诈骗市场,仅依靠平台的内部自律已远远不够。政府、执法机构、行业专家及平台公司需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共享情报,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技术手段的升级。
跨国合作在追踪资金流、关闭洗钱链条和打击诈骗团伙方面至关重要。同时,提升公众对加密货币诈骗风险的认知,强化个人防范意识,也是减少受害人员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挑战愈发严峻,Telegram对于中国加密货币诈骗市场的对抗揭示了技术巨头在处理非法内容时的权衡困境和监管盲点。未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犯罪模式和科技环境,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多方协作,才能有效抑制这条跨境诈骗产业链的肆虐,确保数字金融环境的公正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