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空制造业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但与此同时,制造和维护飞机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在美国,面临着大量经验丰富的航空技工即将退休,而年轻一代劳动力却未能及时补充的局面,使得航空制造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相关行业报告显示,现有合格飞机维护技工的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四成以上从业者年龄已超过60岁。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有大量技工离开岗位,预计到2028年,技术工人缺口达到25000人。航空制造业的这种人力资源“断层”状况,不仅影响飞机生产线的运转效率,也直接威胁到航空安全和行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导致人才短缺的原因多样且复杂。
首先,航空制造业属于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领域,对工人的学历水平、技能资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高。获取相关资质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认证,往往需要数年学习和实践积累。相比传统制造业,这一入行门槛较高,同时培训周期长,导致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其次,曾经的经济波动对航空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新冠疫情期间,航空制造和维护需求骤减,许多企业通过裁员或提供退休补助减少员工规模。当市场复苏时,人才补充跟不上快速回升的需求,产生严重的人才缺口。此外,社会对于制造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许多年轻人将高等教育视为唯一出路,机械制造、维修等技术性职业吸引力减弱。
大多数人追求“白领”或科技类岗位,对传统制造业缺乏兴趣。为了应对当前的人才危机,航空企业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年轻人参与这一行业。部分航企与高职院校、中学及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实习、学徒及认证培训机会,希望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美国部分航空学校甚至提供延长学制的项目,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FAA相关执照。企业方面,薪资水平的提升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目前,飞机维护技工的年收入中位数已突破七万美元,部分顶尖技工的收入甚至超过十三万美元。
这一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全美平均工资,体现了行业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和珍视。然而,高薪并非万能,职业发展路径的明确、工作环境的现代化以及员工认可度的提升同样重要。航空制造业正经历一次从传统模具与手工操作向高科技自动化生产线转型的浪潮,激光加工、精密机械制造以及复合材料应用成为常态。工人不仅要掌握传统机械操作,更需理解计算机控制和现代制造技术的融合。对年轻技术工人而言,这意味着行业进入一个富含科技感、具备挑战性的新时代,回归真正的“高科技制造业”。航空制造业的人才短缺还牵涉到供应链的复杂性。
飞机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制造不仅依赖大型龙头企业,也离不开无数中小供应商的密切合作。这些小型供应商往往同样面临招工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整个供应链的人才短缺问题叠加,使得生产环节更加脆弱。面对挑战,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职业教育投入,推出专项激励政策,帮助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提升行业吸引力。此外,倡导制造业的社会形象重塑,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航空制造行业的技术含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也将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才供给体系。不可忽视的是,航空相关岗位还包括空中交通管理等其他核心领域,目前这类岗位也普遍面临人员短缺。
例如,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数量不足,不仅限制了航班的增长,还引发安全隐患。政府已计划提高职位薪酬及扩大招聘范围,以缓解压力。长期来看,航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光明。随着全球航空市场的复苏和扩展,尤其是新兴市场对航空交通需求的增长,飞机制造和维护的需求不断攀升。技术进步如电动飞机、氢燃料飞机的研发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航空制造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不断升级员工技能培训,推动员工职业成长,同时提高岗位吸引力,稳定团队,为步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新时代做足准备。
当前,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模式逐渐多样化。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和定向培养,锁定优质生源。高校则加强航空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等课程设置,关注技能实战教育,推动教研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业内专家认为,只有将职业培训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改进传统职业观念,提高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根本解决航空制造业的技工短缺难题。航空制造业的技工短缺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轻易解决的,而是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企业、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携手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劳动力市场灵活供给、职业教育全方位支撑的生态体系,才是破解“人荒”的根本之道。
对每一个渴望加入航空行业的年轻人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薪资丰厚的工作,更是一份关系重大航空安全、国家战略发展的崇高使命。正如那些坚守岗位、用心维护每一架飞机的技工们所言,他们工作不仅关乎机械装配与维护,更是在守护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随着航空制造业不断迈向智能化和高技术化,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势在必行。挑战虽大,但机遇亦多。航空制造业的未来,由每一位踏实勤奋、热爱技术的技工共同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