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断演变,物流运输行业的市场动态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2025年五月份,运输价格的增长速度再次超过了运输容量的扩张,这种现象已经连续发生了十三个月,显示出运输市场的紧张状态和成本压力的双重影响。物流经理指数(Logistics Managers’ Index,简称LMI)作为反映供应链各方面表现的重要指标,其五月的数据揭示了当前运输行业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根据LMI五月报告,运输容量的指数为54.7,延续了四月的水平,显示整体运输能力仍处于适度扩张的状态,但增长速度放缓。运输利用率则仅为52.6,达到了自去年十一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反映运输资源的使用率趋于疲软。运力供需状况呈现典型的“紧而不紧”格局,特别是生产制造商和批发商等上游企业所感受到的运输容量更为有限,中游及下游的零售企业则报告了较为明显的运力扩张。
在这种供需错位的背景下,运输价格持续攀升,五月份的运输价格子指数高达63.1,较月初略显温和的通胀信号迅速升至月末的71.5,进入“显著扩张”区间。价格指数连续十三个月超过容量指数,代表运输市场的强势价涨趋势远超运力的增长步伐。造成运输价格攀升的因素既包括市场需求的稳定回弹,也包含运输企业应对快速上涨的运营成本(如燃料费、人工费等)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为显著,其物流成本指数达到69.8,而大型企业则相对温和,为56.7。伴随着运输价格的上涨,物流库存成本同样出现了明显加速,五月的库存成本指数达到78.4,较前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这种库存成本与库存量指标之间超过27点的巨大差异,暗示供应链中囤积的库存正面临高昂的持有费用,尤其是年初为躲避关税政策加速进口的大批货物,现阶段成为静态库存,继续积压造成资金压力,引发对整体经济稳定的潜在隐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库存水平本身在五月下旬部分进入收缩状态,反映市场对库存消化的需求增强,而上游企业则仍在积极补货以应对潜在政策变化。尽管存在种种挑战,市场对未来运输价格的预期依然高度乐观,LMI五月份的运输价格展望指数高达75,表明行业内普遍预期明年运输费率将显著上涨。经济环境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激烈的关税政策最终不会如最坏预期那样实施,运输行业有望在2026年迎来恢复增长期,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宏观经济不会出现严重衰退。根据SONAR的系列数据观测,包括货运拒载指数和国家卡车运价指数,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和价格均略高于去年同期,但尚未完全表现出市场的全面复苏迹象。卡车运价指数持续稳定,反映市场对干线干货运输的需求稳健。综合来看,当前运输价格加速上涨已成为市场新常态,且部分反映物流公司对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进行合理转嫁的过程。
虽然运力仍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利用率的疲软和库存成本的高涨揭示供应链结构中深层次的调整需求。对于终端企业而言,如何灵活应对运输成本的波动,优化库存管理,保持供应链韧性,将是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物流行业的价格与容量动态变化不仅影响运输企业的收入与利润,更关联整个供应链效率及商品市场流通,进而对宏观经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展望未来,运输价格的持续攀升和容量供给的相对有限可能延续一段时间,企业需要持续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采购和物流策略,同时关注政策调整及全球贸易环境的演变,以应对复杂且多变的运输市场。运输价格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供应链中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燃料成本波动及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等。面对这些挑战,物流服务提供商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营效率提升来缓解成本压力,同时客户企业也在探索多样化运输方式和调整供应链结构,以降低整体风险。
总体而言,五月份运输价格持续领先于运力扩张的趋势,显示了当前物流运输市场的紧张状态与结构性矛盾,在当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背景下,运输行业的表现值得持续关注。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整和供应链优化措施的推进,运力有望逐步匹配市场需求,价格增速也可能趋于平稳。企业应抓住这一窗口期,积极布局供应链管理和运输资源配置,推动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