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面部识别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种执法和安全场景中,原本用于边境安全的技术开始被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用于更广泛的内部行动,包括识别街头抗议者、社会活动人士以及移民个体。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技术在政府监管中的扩张趋势,也将隐私权、种族歧视以及宪法保障等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ICE利用一款名为Mobile Fortify的移动应用,实现了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采集指纹及面部图像,实时对照庞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使得执法人员能在不合法要求展示证件的情况下,直接识别目标的身份信息。技术的快速部署与随身携带的便利,极大拓展了ICE在国内的执法能力,打破了过去对边境区域执法权的限制,宣示了政府在公共空间对个人身份的掌控力。该技术依托于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常用于口岸通关的“旅客验证服务”(Traveler Verification Service)和“查扣与逮捕工作流程”(Seizure and Apprehension Workflow),后者汇聚了包含所谓的“贬损信息”人员的生物识别图库。ICE还付费给Clearview AI等私营企业,利用其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加大身份核查的范围。
这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得在抗议现场、移民聚集处等公共空间中,个人的隐私权变得岌岌可危。报道中提及,抗议现场有民众在被戴口罩的联邦执法人员拦截时,其面部数据被多名官员多次拍摄,疑似通过该系统进行身份识别。这种无差别的生物信息采集与自动识别,极易导致权利滥用和信息误判,不仅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也使得反对声音的监控和压制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效。此举也引发了大量对宪法第四修正案,即保护人民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权利的质疑与抗议。美国法律传统上禁止执法人员无故要求民众出示身份证明或采集生物数据,但该技术应用让这些保护遭到了绕过甚至废弃。更重要的是,面部识别技术被多次证实在面对有色人种、少数群体时准确率显著下降,而ICE的主要执法对象往往正是这些弱势群体,这无疑加剧了种族歧视和不公平执法的风险。
社会各界对ICE借助技术无限扩张权力表达了强烈担忿和担忧。许多法律专家认为,ICE将边境执法技术移动至国内,实质上是对“边界”概念的非法扩大,制造了一个无实体、跨区域的“宪法权利漏洞地带”,使得政府随意实施监控和拘捕,严重侵蚀了公民自由。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潜在偏见也使其判决结果存在重大错误可能,带来了大量冤假错案的隐忧。此外,公众对ICE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表示关注,政府机构对泄露邮件和爆料均拒绝置评,更加剧了对滥用权力的担忧。与此同时,隐私保护倡导者呼吁应严格限制此类技术在公共空间的使用,确保公民在无妨害社会公共安全时享有基本的隐私权及抗议自由。批评人士指出,技术本应为社会带来正面帮助,但在缺乏合理法规与伦理约束的情况下,反而被用作压制异见、侵害人权的工具。
面向未来,围绕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监管的法律讨论和社会争议将进一步深化。美国社会必须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执法效率的同时,坚守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立法机关、司法部门以及民间组织亟需加强对类似移动识别技术的立法监管,确保其应用不超出正当法律程序,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公众也应提高科技素养和权利意识,积极参与监督与制衡,共同防范技术变成“监控利刃”。ICE利用边境人脸识别技术扩展到国内识别抗议者和活动人士,已成为美国当代社会和法律秩序的一面镜子,映射出权利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复杂且激烈的张力。唯有建立起有效、透明、公正的监管体系,并在技术与人权间寻求平衡,才能为未来构筑更加安全且自由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