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设计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机会。Figma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设计协作平台之一,于2025年推出了其全新产品——Figma Make,号称赋予设计师强大的快速原型交互能力,促进设计民主化,降低设计门槛。然而,细究Figma Make的定位与商业策略,特别是其仅对最高级别付费用户开放,显然并没有真正打破专业门槛,反而加剧了既有设计权力结构的固化。Figma Make实际上并非设计的未来,而是传统设计范式的延续和加速优化版本,未能顺应人工智能赋能下广泛用户直接参与设计的时代潮流。设计职业的产生源于软件和工具在早期的高复杂度,普通终端用户因技能和资源限制,无法自行创作或改造数字产品。这催生了专业设计师这一中介角色,他们成为用户需求与开发实现之间的桥梁,通过充当译者和调解者,推动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实际用例。
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由于技术和认知障碍导致的代理结构,而非用户主动放弃自我改造数字环境的选择。历史上无数案例证明,降低创作的复杂门槛后,人们会自发获得对环境更大控制权。宜家家具允许用户自行组装,3D打印技术解除制造的垄断,这些都是用户代理权力回归的标志。软件设计领域的民主化理应遵循类似路径——构建一个开放、易用且支持无门槛创作的平台,让最了解自己需求的用户,亲自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过去曾尝试的终端用户编程未能大规模成功,主要是因为复杂的技能要求、不友好的文档环境以及封闭的应用生态系统。如今,大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接口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AI还能即时生成针对个人理解水平的指导文档。
用户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或编程知识,也能通过直观的语言表达需求。遗憾的是,当前市场上的设计工具,包括Figma Make,更专注于满足已有专业用户的增值需求,而非致力于培育一个真正开放的创作生态。这种策略反映了所谓“创新者的困境”——企业在固守现有核心用户利益时,易忽视潜在的颠覆性需求。实际上,设计的未来不应局限于专业设计师手中,而在于放手让自然领域专家、教育者、医护人员、厨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自己掌握工具,实现个性化创作。教师能够通过描述教学目标快速设计教育应用,护士能创建符合临床流程的患者管理系统,厨师可以构建基于操作习惯的供应链管理软件,这些正是AI赋能用户的最佳展现。AI技术挑战传统中介角色的存在基础,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职业角色的转型。
并非所有设计界的“中介”都值得保留,唯有那些真正通过价值创造和共情连接用户的角色才有存在意义。换言之,设计师的角色正从扫描和中转用户意图,逐步转向协助和引导用户与AI工具协作,成为推动用户自我设计能力成长的伙伴。面对智能时代,完美优化专业设计工作流程、加快设计到代码转换的工具已经不再是设计进化的终点,更重要的是开发以终端用户为核心、易学习且高度灵活的创作系统。设想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绘制数据可视化时代码自动生成执行,社工能准确描述案件管理过程并即时形成相应系统,厨师用自然语言原型开发符合厨房作业逻辑的库存管理工具。他们在“学做”与“做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随着使用频率提升工具的智能化水平和适配度也同步增强。这样的设计模式将打破专业设计师垄断工具的局面,推动设计向各行各业用户普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民主化。
这并非工具简单的换代,而是用户权能与创意释放的根本转变。Figma Make作为传统设计体系的延续,对专业设计师的体验进行了精细打磨,但未能激发和支持所有用户的自主创造潜力。未来真正的设计革命不会发生在设计师办公室或高级设计软件中,而是无数领域专家在恰当工具支持下自主实现创意、提升认知的点滴积累。任何能够促进用户持续满足个性化需求、参与设计、深化理解的系统,才有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生态的基石。通过降低技能门槛、打破生态封闭和推动开放共享,设计将从专业少数人的专利,走向全民参与、人人创作的新时代。技术的使命不再是完美驾驭复杂工具,而是最大限度释放用户的潜力和创造力。
只有顺应这一趋势,设计未来才能真正属于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