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不断提升,用户对设备续航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许多旗舰手机已经配备了6000毫安时(mAh)以上的超大容量电池,甚至一些机型的电池容量将于2026年达到7000毫安时或更高,为手机续航设定了新标杆。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同款机型在中国市场配备了大容量电池,但同样机型在欧洲和美国销售时,却通常配备容量明显更小的电池。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原因,归根结底是陈旧的法规限制了电池容量的发展空间。多方消息源及业内人士指出,欧洲和美国对锂电池的运输及安全法规成为了制约因素,尤其是美国联邦运输法规49 CFR 173.185,对锂电池容量的上限做出了明确限制。根据该法规,所有锂电池如果其容量超过20瓦时(Wh),则被划分为“危险品”类别,运输成本和流程都将大幅增加,导致手机制造商不得不限制电池容量以规避额外的合规成本和运输障碍。
这意味着,智能手机电池普遍被限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容量水平。例如,三星的Galaxy S26 Ultra的电池容量依然保持在5000mAh左右,与2020年的Galaxy S20 Ultra相近,这也让喜爱大容量电池的欧美用户感到不满。相比之下,诸如小米15 Ultra等中国市场机型则凭借6000mAh甚至更大容量电池在续航表现上遥遥领先。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中国品牌,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亦会调整产品配置以迎合当地偏好,但欧美严格的运输法规成了更大瓶颈。尽管部分消费者认为这可能与大企业谋取利益有关,但行业专家更倾向认为这是法规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在锂电池潜在安全风险控制方面法规一度显得过于保守。具体来看,锂电池容量的瓦时数是由毫安时和电压共同决定的指标,约定俗成的5,000mAh容量之限制,恰好低于20瓦时的法规门槛。
因此,制造商若想提升电池容量,要么需要改变电池设计,要么需要应对更为严格和复杂的运输认证要求。为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品牌尝试采用双电池单元设计,例如OnePlus 13便采用了双电芯电池方案。这种设计可以使每个电芯的容量保持在20瓦时以下,而整体电池容量仍在相对较大水平之上,并且仍可避免整体电池被归为危险品,解决了法规限制带来的困境。然而,尽管双电池设计技术上可行,市场上采用该方案的手机仍较为有限,这与制造成本、设计复杂度以及行业内信息不透明有关。多数厂商并未公开说明为何某些市场的电池容量被削减,以致消费者难以明确理解背后缘由。除此之外,欧洲各国可能也执行了不同细节的相关安全法规,进一步增加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一致性的难度。
显然,这种长期存在的监管环境造成了手机电池研发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与中国市场积极迎合消费者对大容量电池的期待不同,欧洲和美国手机厂商似乎更受限于法规束缚,未能充分发挥锂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这种落差可能阻碍用户体验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展望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业内亟需推动法规与技术同步更新,消除陈旧政策带来的发展障碍。适度放宽锂电池容量限制、优化危险品运输认证流程,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推广更安全的电池设计规范,如双电芯方案或全新固态电池等先进技术,也能够在保障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续航表现。
此外,消费者对产品续航的期待仍在增长,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穿戴设备,乃至电动交通工具,电池容量的提升代表着更长的使用时间和更高的便利性。因此,法规监管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平衡安全与创新的关系,为电池技术释放更大潜力创造有利环境。总体来看,智能手机电池容量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多维度博弈。只有真正理解并解决法规中的滞后矛盾,才能使欧洲和美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蓬勃创新,带给消费者更长续航、更佳体验的移动设备。未来几年,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不断革新,相关法规的调整与创新将成为关注焦点。厂商、监管者以及消费群体需要共同推动形成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规则体系,让安全与性能兼备的智能手机电池得以普及与发展。
在新一轮电池技术变革浪潮中,适时改革陈旧法规,释放创新潜力,将为欧洲与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注入新动力,助力全球移动通信设备更智能、更持久、更便捷。